翡翠皮壳松的原因?

钱惠峰钱惠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先明确一点概念,“皮壳”这个词是玉石行业内对翡翠外皮的一个统称,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翡翠外表的风化层,二是指风化后遗留在外表面的硬玉岩(翡翠的主要成分)。 题主所说的“皮壳松”应该就是指第一层含义——风化层,因为如果是第二层含义的话,那只能说成是“棉”而不是“皮壳”了。

而所谓“皮壳松”的原因也分两个方面来看待:

1、造成“皮壳”这一外在形态的因素是什么。这个外部形态主要是受风化的影响形成的。那么风化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河流冲击而成的河床风化,另一种是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洞坑风化。由于天然翡翠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所以这两种形式的风化对于其表面都会造成一定的侵蚀作用,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形成所谓的“皮壳”。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即“皮壳”这种外观形态是怎么来的。这主要跟翡翠的形成过程有关,众所周知,翡翠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它的形成过程是:先有硬玉岩,再通过变质作用和后期热力作用成为翡翠。其中,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应力使硬玉岩发生断裂并进入岩浆熔融体中重新结晶,并且随着岩浆的喷发或侵入而离开地面,最初形成的翡翠也就是这样。

可以看到,此时翡翠的表面是相对光滑的,也就是说这时还没有形成所谓的“皮壳”。但此后,翡翠经过雨水淋滤等风化方式,逐渐形成一层风化层——“皮壳”。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为何一些翡翠的“皮壳”很致密,而有一些却很松散且有一层厚厚的沙砾感?这里就需要提及翡翠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构造变动了。

我们知道,翡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带来的地质作用有很大关联,而这种构造变动也会对“皮壳”的产生带来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翡翠在形成之后,其内部的晶体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那么这样的“皮壳”就比较致密;反之,如果内部晶体发生了挪动或者裂纹相当多,那么“皮壳”就会比较松散。

燕风燕风优质答主

凡有老坑特征的皮壳,都必然有一定的“汗”。皮壳“出汗”有两层含义:一是皮壳的紧与松,二是皮壳的起与塌、厚与薄。皮壳紧,出汗少;皮壳松,出汗多。皮壳的起与塌,厚与薄,是这四种形式之间的过度状态。

1、松皮。皮壳松的现象较为复杂。皮壳松的原因,主要由结晶度差决定,外因是封蜡或者树脂胶处理。皮壳松的品种,赌涨的几率很小,一般肉质结构粗松,净度低,石性较重,主要以青色和带粗粒的花青色、柳青色为多。皮壳表现多呈松散的石粉状。这类皮壳有的起,有的塌。塌皮有的带粗沙。起皮有的呈片状(由结晶度和封蜡所决定)。起片皮呈松散状态,用手电筒侧光照,有的呈透明状,有的呈胶状,在侧光下呈浅黄色,有的泛白,透明度差,用手摸有粗糙感,甚至有脱粉现象。“蜡壳”松皮,胶状感明显,肉眼观察呈深褐色,呈松散的粉质状态。

2、塌皮。“塌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薄皮,一部分是暗皮,有起皮和无起皮的都有。皮壳的起与塌不是说皮壳能移动,皮壳是紧密附着在玉肉上的。皮壳起与塌的感觉是从用手电筒反射光观察时得到的,起皮光亮些,有移动感,塌皮则发暗。“塌皮”的形成,与长期的地热和水热作用有关,形成条件较苛刻,因此,“塌皮”少。“塌皮”分两种,一种是皮壳整体塌陷,用手电筒侧光下观察,有的透亮,有的透出黄白色。另一种是局部塌陷,局部起皮,与整体起皮或整体塌皮的形成机理不同,此类“塌皮”有“死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