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国3年是哪一年?
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也可以称为中华民国元年、宣统四年或清帝溥仪三年。 如果要更细的划分,这一年可分为前民国时期(农历癸丑年)与后民国时期(农历甲寅年)。 民国前三年即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这一时期的特色是:清廷仍在名义上保有全部领土与主权,并一再否决了袁世凯等所提出的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建议;同时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势力继续扩张,并基本统一了除革命政府所在华南以外的中国北部和东部。
在这一时期,清廷开始使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但由于其统治基础主要位于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因此仍习惯以“大清国”“我国”“吾国”称之。而南方诸省则普遍称“中华民国”为“蛮夷之邦”。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清廷还是袁世凯都不愿实质性地放弃各自所拥有的权力,于是双方开始争夺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皇帝。最终,袁借助外部力量成功逼迫清廷退位,而自己的势力也由此得以巩固。不过表面上袁世凯仍然尊清帝为华夏共主,并自居为总理大臣。
但好景不长,随着袁世凯在这一年8月窃取了孙中山的权力,并且试图加冕称帝,各方对于这位所谓“民国总统”的不满情绪遂迅速高涨起来。面对舆论讨伐,袁世凯不得不于次年春宣布取消帝制,重新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同时为了避免南方的革命党人势力的增长,袁世凯又授意其弟曹锟率军进攻江南,从而引发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
经过这次军事冲突,以南洋华侨为代表的海外华商集团终于看清了北洋军阀的真面目,因而开始逐步转向支持刚刚成立不久的国民党。 在民国三年(1914年)初,日本侵略东北,关东军在沙俄扶持的白俄势力支持下入侵内蒙古,企图控制中国北方。
当时北洋军阀内部因为争夺总统位置而内斗激烈,因此无力应对外敌入侵。于是日本借机扩大战场,将战火烧到了华北平原。 鉴于日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可能危及首都的安全,国民政府随即由南京迁往武汉。
随后,为了集中兵力抵御外侮,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力量开始达成初步团结,这也为后来蒋介石取得国民党领导权创造了重要条件。 与此同时,日本为了进一步刺激中国的反动势力,开始公然扶持汉奸政权。1915年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组阁,其对外声明称:“惟帝国政府目前应走之路,乃在充分供给满洲国行政上各种必要之资料,且协助满洲国确立完全独立之地位……对于蒙疆地区的自治问题亦当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