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哥釉碗价值高吗?

傅诗睿傅诗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哥窑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另外四个分别是:汝、官、定、钧),属于青瓷系统,它的特点是:釉层肥厚,有开片(即裂纹),多纹缕(即裂纹上出现的条状物) ,胎骨较粗,色泽深沉雅朴。据记载,烧造工艺极为复杂,制作成本高昂,因此产量并不多;而且因为宋儒好斗茶,故此器型以碗为主。

到了明代,由于外销海外的需求大增,朝廷为了增加税源,于是在浙江杭州和江西景德镇的御厂之外,又增加了多处民窑,专门生产外销瓷器。这些瓷器在质量上当然无法与宫廷产品相提并论,但是在价格上却因此而大为下降。

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哥窑瓷出土证据,是在浙江西湖沿岸的南宋墓中,不过当时并不称为哥窑,而是叫做“木叶天目”,这种瓷器的烧制方法十分特殊,要在已经烧成的瓷胚上用漆涂上花纹,然后再入炉烘烤。

至于为什么叫做哥窑呢?这是因为这类瓷器在明代万历晚期至崇祯年间大量出现之后,民间把此类瓷品的产地叫作“哥窑”,而官窑是指朝廷办的御窑,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这类瓷器为“哥窑”,而称那些宫庭烧造的瓷器为“官窑”。其实,明代的“哥”应当念gē(音同格) ,不能念成gǒ (音同果)。

从明末开始,哥窑瓷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松辽》记述:“其器有盘、杯、碟、碗之属,其色或纯白,或褐黑……其制极精,价亦甚贵。余往洋买进,每百斤值银六百两有奇……”这显然是因为海外市场对于哥窑情有独钟的缘故,所以也刺激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

不过,我们现在所说的哥窑大多指清代中期以后的瓷器,因为在清末民初,有人发现浙江省龙泉县的章氏窑具有相当悠久的烧制历史,而且在宋代就有“处州章生一,世修职贡” 的记载。清嘉庆年间的《龙泉县志》卷二“物产” 就指出:“今章生一传至五世。其所制青瓷,细厚质坚,不脆,不裂,薄厚均匀,光滑透亮,色调柔和,耐酸、碱,可贮食品,不失原味,古朴雅致,美观大方” 。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