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和中国画的区别?
《蒙娜丽莎》这幅绘画里,达·芬奇所精确绘制的,是意大利贵族乔安娜·德·皮亚琴蒂尼·蒙特娜莎的正面头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侧面像”;而中国人画的画像(比如《步辇图》)都是“侧面像”。
这决定了西方人和东方人看待自己“美”的方式的不同。 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他们欣赏美女,首先就要看这个女生的五官是否长得“正”,即是不是“三庭五眼”,鼻子是否生得“高”且“直”,嘴是否是“微笑唇”,眉眼是不是“含情脉脉”等等……然后才考虑这个女生有没有“下巴尖尖”或者“丰满圆融”的脸型。 但东方人的审美跟这个差别很大!我们在评价一个女生好不好看的时候,首先就会关注这个女生的脸型,是不是“瓜子脸”“鹅蛋脸”“圆形脸”“方形脸”——注意,是“脸型”而不是“五官”;其次才会考虑这个女生是不是有“丹凤眼”“桃花眼”“杏核眼”……当然还有第五个因素——“身材高挑”或“身材苗条”。
所以,在东方人的眼里,“脸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五官”。因为每个朝代,人们给皇帝和皇后画像的时候,都是先把“脸型”画好了之后,再在“脸上”画出“五官”的——这就是中国特有的绘画技法——“勾着脸蛋”“画着头发”的画法。
例如: 这幅《步辇图》中,唐朝皇帝李世民(右一)、大臣李靖(左一)以及两位娘娘,她们的“脸型”都是先“勾”好的,然后再“添加眉毛耳朵眼睛鼻子嘴”等细节的。 所以,我们在看中国的古代名画时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眼睛好像都“长错了位置”,鼻梁也总是“歪的”或是“没有鼻梁”。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画师们根本就不会去考虑“解剖”的问题,更不会去考虑“透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古代绘画作品很难符合“视觉生理学”的要求。
但是,大家看着看着就习惯了,即便那些“眼鼻”不对位的画面,也会让人产生一种“美观”“协调”的感受。于是,这种不符合“视觉生理学”的现象,就这样变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流传了下来。 直到近代,当西方的写实技法开始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美术教育是从不讲究“眼睛鼻子的准确位置”“肌肉骨骼的构造比例”的……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素描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观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