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国的货币是什么?

屈淼淼屈淼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宣布独立,建后金国。天命四年始铸大钱。正面文字"天聪通宝",背面满文记局数。当时共有五局,各局所铸数量差别很大。其中福太师和礼部司库二局所铸最多,每局约400万枚;次则盛京宝泉局,又次则宁远宝源局。此外还有东宁、广宁二局,各地私铸甚多。此钱材质较为多样,有黄铜、青铜、白铜等,以黄铜质为多。直径较大,在28毫米至35毫米之间。由于铸造时间较长,流传至今的字体风格也不尽相同。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因为明朝仍沿继续使用洪武钱,所以为了区别,将“天聪”改为“崇德”,命工部铸行“崇德通宝”,与“天聪通宝”一同流通。据记载,“崇德通宝”共铸250万枚。但至今未发现确切的考古证据。其形制和“天聪通宝”相似,只是直径略小,为27毫米到32毫米。

顺治皇帝即位时年方十四岁,由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政,次年改元顺治。顺治六年(1649),户部奏准重新鼓铸“崇德通宝”,并规定旧钱以一当三,新钱以一当三,半当五。于是,“崇德通宝”再度流通起来。不过,这次复铸的“崇德通宝”与原铸“崇德通宝”在形制上有差异。原来“崇德通宝”的“德”字的“心”上有一横,而这次的“德”字却没有这一横。这可能是区分新旧钱的标志。但是,不久之后,由于官方认为这样会助长伪造之风,因此又下令禁止再铸有横“德”钱。 清世祖顺治皇帝晚年,因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先后三次裁减铸钱局,造成当时钱荒的局面。康熙帝即位后,为充实国库,曾大量铸钱,并规定以后每年铸钱6000锭,按四分之一分给百姓。但由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大,这些铜币很快被百姓买光。不到一年,就超过原定数字的三倍之多。康熙二年,政府再一次增加铜币的产量。

这种钱叫做“康熙元宝”,分“泉亭”、“景陵”两个钱局铸造,背面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满文纪局名。还有一种背刻汉字记数的“康熙元宝”,是由苏州织造李煦主持在南京制造的。另外还有康熙年间铸造的“康熙雕母”,这是用于钱炉雕刻母钱用的,相当精致。

自康熙末年始,盗铸康熙币的现象逐渐严重。雍正帝即位后,严令惩处私铸者,并在各省增建钱局。雍正五年(1727)初,因云南私铸猖獗,朝廷特意派侍郎阿尔泰到滇整顿。当年秋季,又在两淮地区查办私铸。雍正八年,又因福建民间盗铸严重,派遣侍郎岳锺琪前往查禁。

乾隆朝时,因国库丰盈,不再依靠铸币补充国库开支,故没有大力提倡铸钱,仅偶尔应急而铸。嘉庆三年(1788),因白莲教起义军攻破四川一些州县,致使官银流失,朝廷专门命令暂停云南、贵州二省铸币,责令两省督抚多方筹措,填补亏空。嘉庆二十五年以后,由于军费开支浩大,朝廷屡次挪用帑银,导致库存银不足,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干扰,云南、贵州两地官员擅自开炉铸钱,一时赝品钱泛滥成灾。直到同治光绪年间,才基本平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