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注胶染色翡翠?

单昊旻单昊旻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注胶是一种行业术语,指人工往玉石里面注入树脂等填充物以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外观。 通常有“充填”、“浸蜡”两种概念。 “充填”是指用树脂等材料直接填充玉石的缝隙,使玉石更加坚硬、光洁;而“浸蜡”则是先清洗玉石表面的污渍,然后浸泡在矿物油中,让油脂渗入玉石表层的毛孔内,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增加玉石的光亮度。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A货(未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翡翠大多都经过漂白、杀菌、浸蜡或充填加固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均不会改变翡翠天然的结构,因而不会破坏翡翠的自然形态和质地。 但是,若经酸洗、注胶后,原来硬玉晶体之间的缝隙会被酸溶液溶解,然后再重新凝结。这样虽然能明显改变翡翠的透明度并增加光泽,但硬度也会有所降低。经过这种手法处理的翡翠往往会有胶质感,行话叫“胶感强”。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简单的鉴定方法是将选购的翡翠放在荧光灯下观察,若见到绿的荧光,说明该翡翠经过染色处理了。 还可以仔细观察,如果发现绿色染得不自然,颜色一条一条且很生硬,或有明显的色带,则说明此绿是人工染色而成的。 如果要彻底辨别真伪,还需要在专门的仪器下进行化验,当然结果是最为准确可靠的。 但是,现在市场上有些无良商家会将天然翡翠与处理过的翡翠或B货甚至C货混在一起卖,这就需要大家在选购时多留个心眼了,最好能找有经验的人一同前往。

隋梓铭隋梓铭优质答主

注胶染色翡翠一般不做成高档成品,多为小件、挂件、戒面等。如你买了一块冰种或冰种以上且颜色鲜艳均匀的翡翠,那十有八九是假的。目前出现最多的是染色底色、点翠和手镯的注油注胶染色,鉴别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结构:注胶染色翡翠主要用劣质的水沫子或石英岩雕琢而成的,它们均为无色透明至半透明且内部常见绵、冰裂纹及白色团块状的杂质。染色翡翠由于酸洗时毛细孔(肉眼难见)被打开了,注胶和染色时染料和胶随之进入而呈丝瓜瓤状的杂乱分布,同时在凹坑处也聚集有染料、胶而呈褐色、黑色。

胶质感:注胶染色翡翠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胶质层,因此表面会出现类似塑料制品的胶质感,透明度也较同级别的翡翠为差。

颜色:注胶染色翡翠的颜色多呈暗红色,色调偏蓝、色差大、色弱、色散、色不正,绿不绿、红不红、色浮于表面、不饱满,尤其是绿的地方,颜色往往发黑、发青。仔细观察颜色的分布,一般呈点状、丝状、大片状、浸润状,色调不均匀、不自然,常可见颜色与底色有明显的分界线。浸色翡翠颜色的迁移现象十分普遍,表现为颜色从裂隙、杂质、颗粒间接触部分由浓逐渐变浅,肉眼即可见到色从外向内逐渐变浅。色块的边缘常呈锯齿状,不整齐、不光滑,色调浅;而中心颜色浓,很浑浊、无绿的感觉。绿的地方对着光观察,常透出红、蓝色光,色彩十分难看。

桔皮效应:由于翡翠的硬玉矿物硬度大,当外力作用到表面时,表面会因微弱的凹陷而出现类似桔皮的凹凸不平的现象,而注胶染色翡翠由于是玻璃、石英岩等原料制作出来的,矿物硬度小,因此表面光滑,无桔皮效应。

密度:注胶染色翡翠相对翡翠的密度要小,因此同等体积下注胶染色翡翠较轻,有“拿得起、放得落”的感觉。

掂重:用手指捏住翡翠的两端,来回掂量翡翠的重量,注胶染色翡翠有“拿得起,放得落”的感觉。

放大检查:用10倍放大镜观察翡翠的表面,真翡翠的表面光滑、油润,常有凹坑、裂隙、“活口”或一些小冰渣。这些水点,具有起凸、聚光的特性,“水点”在光的照射下可以显示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而假翡翠不但表面很光滑、无光,同时由于用酸浸泡清洗,表面会出现无数呈毛玻璃状的麻点及胶质感,同时常可见有大量细小的裂隙杂乱无章地分布着,沿裂隙常可见褐色或黑褐色等染色、充胶的残留物。另外,还可观察翡翠的内部,真翡翠内部常有冰点或冰裂纹,以及绿色由浓到淡的渐变。同时,硬玉矿物的接触部分常有黑色的脏乱分布着,而假翡翠内部除了石英岩的结晶特征外,内部无任何特征。

查听:用两块翡翠相互轻划或用一小铁棍轻敲两块翡翠的接触面,真翡翠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假翡翠发出的声音闷不响亮。

测试折射率和密度:一般情况下,真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并具有双折射现象,密度为3.34克/立方厘米,并有明显的下沉现象,而水货翡翠、B货翡翠、C货翡翠由于有胶、染料等低折射率、低密度物质的进入,其折射率和密度均比翡翠低,因此,用测折射率和密度的方法也可鉴别真假翡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