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缅甸翡翠种水?
1,“老坑”或“老窑”指的是玉石矿里的洞子,“新坑”指的是刚刚开采出来的玉矿。老坑的硬玉要比新坑的含量多一些。(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老坑比所有的新坑好)
2,“山料”“籽料”“皮料”——和田玉特有的一个种类区分。 “山料”指产于山野之间、未经人工浸泡处理的和田玉原矿石,也称为“籽料”; “籽料”是原来山上形成的玉石,经过水流运输到下游冲积而成,表面光滑,具有卵形光泽,多被把玩出包浆; 有些山料会带有表皮,这是它和籽料最大的区别点——有皮的为山料,无皮的为籽料。
3,“玻璃种”“冰种”“糯种”……这些是行内人对不同透明程度的玉石品种的定义。 “玻璃种”就是像玻璃一样清澈通透的种水,属于透明晶亮的一类,常见于水晶、玉髓等材质。 “冰种”是指像冰块那样清透的种水,属于半透明状态,一般指代翡翠。 “糯种”比较形象,就像糯米汤一样,朦胧微透的感觉,这类材质常与翡翠挂钩。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不同种的玉石,其内部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玛瑙是晶体,水晶也是晶体,二者虽然都含有水感,但却完全不同。
翡翠的种水。
“水”和“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人们常把二者联系起来,合称“种水”,用来概括的描述翡翠的内部的、根本的、宏观的质量。由于这两个概念是从市场上总结出来的,所以,是市场经验的产物。
“种”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对翡翠玉料,主要是对原生矿料的认识。例如小料的“老种玻璃地”、“新坑”、“老坑”等等。其实,“老坑”、“新坑”,不单单指开采出来的时间老、新,而是指形成的时间老、新。由于翡翠从形成到成为玉雕制品,要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自然作用和人工作用,“老坑种”是指经过很多年地质作用和自然作用,已经发育完善的玉料,所以给人以“老,老成,经久”的感觉;而“玻璃地”是表现这类翡翠的透明度特征的一个标准。但是,有的“老坑种”可能在早期的时候就被开采出来了,如果处理的不好,长期暴露在地表,受地表风化作用的破坏,其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可能还不如在地表受保护良好的“新坑种”。“种”主要反映的是翡翠内部结晶颗粒的大小、晶体形态、发育程度,及其相互之间关系(颗粒之间的连结性、密实性、交织性等)。根据观察,晶体的粒径的大小变化很大,其变化范围可从1μm(1/1000mm)到500μm,甚至更大些。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质量结果。这些性质可以从横切面或断口上看见,也可从抛光面上,用10—20倍的放大镜看出。例如,典型的“老”种,或叫“正”种的翡翠,其结晶颗粒细微,粒度均匀一致,粒径小的只有50—60μm,大的则只有150μm左右;主要矿物——硬玉的柱状晶体形态发育良好,晶体长宽比大于20;晶体之间相互交织,连结好,非常紧密,透光性好,肉眼观察,内部极为细腻,看不到结晶颗粒。而颗粒粗大一些的,则从抛光面上,用10倍放大镜很容易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结晶颗粒。所以,“种”主要反映的是翡翠的内部结晶的发育程度的好坏。种好的翡翠,晶体微细、均匀,发育好,结晶紧密,柱状晶体交织成一个整体,抗风化能力极强,经久耐用,非常稳定。反之,结晶粗大不均,晶体发育程度差,晶体之间连接不好、紧密度差,易风化、破碎,稳定性差,经不起长久的佩带、把玩。“种”,还可以反映出翡翠的相对地质时代、相对成矿时温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