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都写毛笔字吗?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民国时候都是文盲嘛!其实不然,当时虽然国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为中国从清末开始大力推行新式教育但是收效并不大而且普及教育本身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识字的人还是比较多的,用硬笔书写信件、文案等都比较常见(看看《红楼梦》里贾府来客人的信函就知道了,虽然比较讲究但是字体并不算好看);另外当时也有不少文书是通晓毛笔字的,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里就提到了给他治病的庸医“孔乙己”会写毛笔字,还有周作人之《日本的文化生活》也提到在日本认识的一些汉学家都会写毛笔字甚至自己的名字……
不过,能写出像样的毛笔字的人毕竟比较少,当时的文人墨客大多喜欢题词作画,而题词一般都是毛笔正楷或者行书,倘若写不好就会显得俗不可耐,因此在写字上自有一番讲究。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提到: “今人学古文字,每不甚重笔法。不知古人论书法,必先以笔法为重。故字有‘笔法’可称,足征其法度严整,虽拙亦可取。若仅求字形相似,谓之‘字象’可矣,岂真有笔意可言?即谓之‘笔墨’则未尝不可,但总不如谓之‘笔法’为允当也。” 所以啊,即使到了民国时期不少人能认得汉字也能写得清字体结构但是却写不出像样的毛笔字,因为这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和天赋+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是这样认为的:民国的时候国民的整体素质确实是比清朝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那部分人(这体现在语文课本的难度上就能看出来),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艺术造诣是两码事。好比音乐美术等领域其实很多民间艺人或是专业领域的人才是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天赋使得他们能在某个领域登峰造极,然而文学书法等则需要天分加后天持之以恒的联系和感悟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呀,民国时期不少文化名人其实都是书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