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会不会沁色?
会,而且非常会!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是“翠”会不会“染”色,因为“翡”本来就是红色色调的玉。不过现在市面上的“飘花”、“春带彩”等等,往往都指代的是有色的绿翠,因此这里也沿用这一说法。
对于玉石染色方法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主流的说法是认为在矿物学上属于侵染状作用,即有色矿物的晶体或者晶片,进入到无色的玉石基体中,从而形成颜色的现象。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颜色和玉石两者共同沉淀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基础的知识,也就是玉石的形成过程。绝大多数的玉髓类玉石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温的气流将富含化学物质的岩浆带到空中,当气流下降后,一部分冷却并凝结成岩石,这就是所谓的“岩浆结晶”。 而我们常说的“和田玉”主要就是指新疆玉(俄碧)等透闪石玉,以及韩国玉(韩碧)等蛇纹石玉,它们主要是山地丘陵沉积作用的产物,经过压碎、胶结等成为岩石。而其中透闪石玉由于结构更紧密,抗侵蚀性更好,最后能够沉淀下来形成玉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路线:含有色矿物质的气体→高温液体→含色素微粒的溶液→接触空气(氧化)。 也就是说,只要有合适的条件,色素颗粒就能通过上述途径进入已经成形的玉器之中,发生“染”色反应。
那什么样的条件算是合适呢?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三点: 因而我们只要根据上述三个条件去判定即可,看看自己的宝贝是否有遇水的迹象,是否有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痕迹,是否有过浸泡或入水和出水的情况。如果是的话,那就需要注意防渗了。
翡翠作为价值不菲的珠宝玉石,有着“玉中之王”的美誉。人们将好的翡翠分为玻璃种,冰种,糯化种等等等等,我们最常听的是玻璃种和冰种。玻璃种的翡翠质地如同玻璃那般通透,几乎没有什么棉和点状矿渣,冰种的翡翠则透明度略差一点,看上去会有许多点状的棉。而真正的玻璃种翡翠极之难求,所以,市面所售卖的玻璃种的翡翠一般都是经过优化处理所产生的玻璃种翡翠。
翡翠有着特殊的性质,虽然翡翠的硬度高、密度大,但翡翠的内部颗粒之间融合的不够紧实,裂隙较多,因此人们会利用不同的浸入剂浸入翡翠内部,使得裂隙更加的不明显,或者改变翡翠的颜色以及透明度等。其中,浸入熔融玻璃质即可以提高翡翠的透明度,此处理品即为所谓的”玻璃种 ”翡翠。这种经过优化处理翡翠表面往往会残留有少许浸入剂,而浸入剂受光热作用后易泛黄,并逐步向下扩散,因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沁色玉”。
目前,已经逐步发现,这种所谓的“沁色玉”在天然A货翡翠中也会出现。经过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发现这类翡翠与B货翡翠一样,均有高热高压处理现象。并且,这类“沁色玉”内部矿物解理或裂隙常有胶态流体(气-液-固三相 )的存在,胶态流体在热液期充填裂隙过程及后期热演化过程中,其与翡翠内部的钠铬辉石接触后,可能会有钠长石与铬铁矿产生,部分流体沿裂隙充填、迁移,最终在翡翠内部产生细脉状、网脉状或丝状色斑,即所谓的“沁色”。
目前科学界对于这类“沁色玉”的观点尚不清楚,有的认为,这类翡翠可以划分为A货翡翠,有的认为应划分为B货翡翠,但科学界基本上对这类翡翠的形成均一致认为与人工高热高压处理有关,而其内部存在胶态流体的特征与B货翡翠一致,所以,个人认为应将这类翡翠归类到B货翡翠中更为合适。对于这类翡翠,商家往往会以“沁色玉”、“半玻璃种”等名称出售,并告知客户属于天然A货翡翠,但是,这类翡翠往往颜色和质地均较差,价格不菲,需要购买翡翠的消费者需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