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翡翠的翠性?
翠性,也叫“云雾状结构”或“翠丝”、“翠条”。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翡翠呈纤维交织的结构,这些纤维相互交织、缠绕、盘弧形成一种像羽毛般的翠色花纹,也就是俗称的翠性。 这种由纤维交织形成的翠性,在翡翠行业内称之为“翠毛”或者“翠根”,这是判定翡翠是否为天然玉石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经过处理的玻璃或树脂等仿制品,由于内部结构被破坏,不可能有翠性产生。 但是,具有翠性的也不一定是翡翠。有些天然水晶也有类似条纹,但它的颜色是白色或无色透明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双折射现象;还有一些天然玉种,如碧玺、红宝石、蓝宝石等,也常被误认为翡翠。仅凭翠性这点特征,并不能准确判断一件首饰是否是翡翠。
不过若是在鉴定过程中发现无翠性而其他特征又符合翡翠的特征时,可以断定不是翡翠,至少不是A货(天然)翡翠。 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大多数的翡翠具有翠性,但是有些老坑玻璃种翡翠由于结构紧密,肉眼很难观察到翠性,此时就需要借助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来观察了。
首先说一说翠性,所谓的翠性其实就是翡翠的特性,就是翡翠内部硬玉矿物解理面的反光效应。
翡翠主要由硬玉矿物组成,硬玉属于单斜晶系,属于链状结构,硬玉的柱状晶体发育比较完善,解理平行于柱面,在0.01---0.1毫米的细小晶体上,肉眼往往只能观察到一组解理。因此翡翠的外观上,呈细小闪耀点状就是所谓的翠性。
当然如果是玻璃种翡翠,肉眼观察肉质细腻,看不到翠性,但是放大镜下,还是可以看到的。
那么翠性的特点都有哪些呢?
1、形状是:长方形或方形的闪亮小晶面。
2、分布:在放大镜下基本是互相平行的,密集排列,在肉眼中是杂乱。
3、闪光颜色:冰种或冰种以下的等级翡翠为白色。玻璃种或者玻璃种以下的翡翠为黄色。
4、影响翠性的因素:矿物晶体大小;光线反射角度,也就是观察角度,因为解理面是片状或板状,所以角度不同,会有亮暗的不同,也就是翠性的明显到完全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