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b货透明吗?
B货指经过浸泡处理的原料或半成品,使原来品质较差或不稳定的材料,变为品质较好且稳定性较强的产品。在商业上被普遍采用。 所谓“漂白”就是用强酸冲洗已采挖的矿物原料(如大理石、玉石),将其表面污质洗去,以利于打磨抛光和今后制品着色。用化学方法处理玉器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出土的玉器中有一部分经过了“酸浸”和“充胶”的处理;新疆吐鲁番盆地附近的高昌故城遗址,也曾发现过唐代(公元618-907年)玉器的制做工场,其中有“水槽”“锅台”和“支架”等,应是煮炼玉料、烧腊、注胶和烤蜡(烘烤定型)之处。可见在距今已两千多年的东汉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用酸液浸泡玉石,并注入胶液,使其颜色加深,变得更美的技术。
现代的加工工序是这样的:把开采出来的玉石原料,放入弱碱水中清洗,去除污垢后,再放到氯气溶液里消毒杀菌,随后浸入有机溶液中,进行脱脂除腊,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盐酸溶液浸泡,使其中所含的铬、铁、锰等金属元素溶解于盐酸中,从而去掉原石所带的褐黄色或棕黄色的表皮,得到质地纯净,颜色白皙的部分。
经过上述步骤,虽然原料的性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中含有的矿物质成分已经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的物质——硅氧烷聚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染色剂的作用,可改变玉石的色泽,使白变绿,绿变蓝,黄变红,甚至能染出五彩缤纷的效果来,最终起到美化宝石,增加其观赏性和价值的目的。 当然,经过上述处理的玉石,已不再像原先那样坚硬耐久,所以人们又发明了其他一些辅助工艺,以便进一步提高玉石的质量。例如在塑料中加入适量颜料,制成五色艳丽的色珠,然后填塞进原本透明的玉石圆珠内,做成各种大小色彩鲜艳夺目的“蜜蜡”挂件或手链,既增添了商品的附加值,又便于销售者出售。
翡翠b货指凡是经过强酸浸泡腐蚀,去杂质后填充树脂的翡翠。市场上俗称“漂了”的翡翠。翡翠B货失去了原来结构,由外部注胶而产生次生的结构,实质上是变质岩,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翡翠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应是属于翡翠的再造玉或伪玉。鉴定过程中借助宝石显微镜,可以看到翡翠原来的结构已破坏,其主要鉴定特征为:翡翠颗粒边界清晰,常有裂隙,裂隙中含有黄色、白色或无色的胶质充填,有时在粒间分布有亮白色反射光的胶体物质。此外,还可以看到残余的柱状或纤维状角闪石,在这些角闪石周围常有深色的空隙,这应是强酸腐蚀后残留的结果。
一般来讲,强酸浸泡腐蚀法对紫色翡翠损害较小,因此市场上翡翠B货常以紫色为主。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得较高回报,制作者常将廉价的绿色细粒的翡翠或水石也进行注胶处理,所以,注胶翡翠并非都是紫色的。将优质翡翠也进行注胶处理的极少。
肉眼鉴定翡翠B货要多方位,多角度仔细观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透视胶体。由于翡翠B货是用有机胶(俗称292胶)冲进去的,胶体中的高分子聚合物不匀,在透射光下可看到胶体呈暗绿色。
2)观察裂隙。由于优质翡翠内部洁净,裂隙极少,而翡翠B货是用较次的翡翠加工而成的,在透射光或反射光下仔细观察,可以见到沿粒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分布的裂隙,裂隙中杂乱地充塞着极细小的点状或丝状胶体。
3)观察翡翠B货表面有无胶体的“出汗”现象。一般经酸洗注胶的翡翠,由于胶体充填不饱满及聚合力不好,在B货表面有可能见到一些呈半透明的白色蜡状晶莹小点,有些还呈“汗渗”的现象,有些可沿裂隙“渗”出来。
4)观察翡翠B货的颗粒。将观察重点放在一些透明度较亮的部位,仔细地动用镜面反光,有时可以看到破坏后充填胶质的粒状物。
综上所述可知,翡翠b货只是比一般普通翡翠稍稍通透一点,因为翡翠B货多数由水沫子或者石料加工而成,本身质地并不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