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翡翠有几种类?
1.老坑种 也叫水石,新山料。颜色纯,硬度高。多为浅绿色,也有淡蓝、淡紫的,极其稀少。
2.冰种 老坑种中的上品,通透如冰,给人以冰清玉洁的感觉。色亦相宜。是现代最主流的翡翠品种之一。
3.糯种 透明度和水头都稍差冰种一筹,但质地细腻、温软、糯糊,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态。绿或蓝色调居多,也可见到黄、褐、黑等色彩。目前市场价值仅次于冰种。
4.油青种 颜色深沉、偏暗,近似油脂的光泽、透明度好。分为油青底和油青雕件两种。
5.干青种 有“干而不润”之称。属低档品种,市面上较为常见。色调浅绿、深绿,有蓝、灰、黑色斑。硬度虽高,但脆性强易裂。
6.铁龙生种 主要颜色为翠绿,略带黄色调,较薄,透光较好。由于市场上出现大量仿冒的铁龙生品种,需要格外注意。
7.花青种 颜色不均匀,有的全绿,而部分却呈白色;且色与底界限分明,犹如青色水墨画因而得名。透明度较差。此类翡翠多以雕刻摆件为主。
8.白地青种 白色打底,绿色点缀其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说。
9.芙蓉种 底色纯洁,带有或多或少的绿色点缀,淡雅秀丽。
近代指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民国时期翡翠主要在港、台两地生产和加工,工艺水平不及明清。近代制作的翡翠首饰主要有手镯、戒指、项链、耳环、扳指、烟嘴、烟袋坠、鼻烟壶、别针及各种动物等佩件等。
近代翡翠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制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前,使用手工具及简易机械设备进行粗加工制成,因工具落后,外形和加工工艺都比较粗糙,光亮度差,玉肌起溶、裂多,一般采用酸洗,颜色多为暗红色和深绿色,俗称“酱油地”或“墨绿”色调,常有黄褐色铁锈浸染。雕刻首饰类多为环佩、动物、玺印、翎管、别针等,牌片类也较常见,但造型较为单一乏味,纹饰比较简单,甚至有些不加纹饰及细工雕琢,仅在光素的器表上,用阳线刻划出简略的图案纹饰。由于工具简陋,线条粗糙,打磨粗劣,缺乏精细和光滑的感觉。但这个阶段仍有一小部分造型精美、用料极佳的精品和绝品存世。
第二类翡翠制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制作方法多用机械设备粗磨细雕而成,制作工艺与现代翡翠的加工工艺已经相似,但工艺和打磨的精细程度仍不及现代。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及购买力不高,所以存世品中一般无大件摆设,绝大多数为手镯、戒指和佩件。用料多为低档或中低档料,颜色以“紫罗兰”、“芙蓉红”、色根绿或“磨砂绿”、“菠菜绿”等色调较为多见,其底子多为黄绿或粉绿色,颜色和底子都有发暗发乌的感觉,颜色也不均匀,多为单色。少数精品颜色浓艳、均匀,玻璃地或紫罗兰色,一般无绺裂或石纹。
因受当时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影响,首饰佩饰的纹饰风格多为健康向上、吉祥、祝福之意,如“喜相逢”、“连年有余”、“凤戏牡丹”、“三羊开泰”、“龙凤呈祥”、“万寿长春”及“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还流行花卉、瑞兽及瓜果等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