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翡翠用来做什么?
古书之上,关于翡翠的记载并不多。《周礼》云“璆琳玕玉皆谓之珍”,注曰“璆,玉名也。琳,玉石之次玉者。玕,珠之次玉者也。皆难得而罕至,故谓之珍”。此处将“翡”与“翠”同列,且注曰“翡,赤羽之美者”,可见在殷商乃至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翡是红色的玉石了;而翠则被解释为青色的玉。
秦越人《脉经•平脉篇》中有“五色殊绝,而有五色脉”——青色属肝,黄色属脾,红色属心,白色属肺,黑色属肾,若见此五色鲜明而不晦暗的,为“正脉”,若五色隐隐约约,如沾着灰尘的玉器,称为“反脉”。其中红主心,白主肺,青黄二色居中,属五脏阴阳气血正常的盛衰之象。由此可以推断:古人把颜色艳丽的宝石都归类到玉的范围之中。所以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李园献宝,进贡的都是颜色鲜亮的绿玉,而非现在的绿翡翠。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提到“翡,飞也,其色飞天也。翠,猝也,容貌忽然间就变了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翡色就像飞翔的鸟,而翠色就好像突然之间发生的事一样——变化得让人措手不及。这里所谓的“色变”,其实就是玉色沁蚀变化的过程,只不过作者将这个过程想象成飞奔和瞬间而已。
其实,不论是飞奔还是瞬间,描述的都是同一个过程:外来的氧化铁慢慢渗透进入玉的内部,逐渐形成颜色的沉淀。只是这种渗透需要时间,因此过程显得比较缓慢,我们肉眼看上去就好像是颜色慢慢地浸染开来。不过,如果遇上有裂隙或结构不紧密的地方,这种浸染就会加快,从而形成色彩较为鲜艳的花纹。这些变化在汉玉中都有体现(详见下篇)。 所以说啊,在古代并没有人工染色这一说,只要是天然形成的颜色,都是值得珍惜的。那些颜色艳丽的价格昂贵的宝石,在古人眼里跟野鸡脖子上的羽毛、雄鸡身上的花纹没什么两样,都被归属到“美石”之列。至于像和田玉这样的,虽然也是的美石,但是地位跟其他宝石比起来就低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