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芋头底翡翠?
这个“芋头”可不是指芋头的味道哦,而是指一种特殊的底料,学名叫做“砂岩底”或者“细粒结构半泥质基底”,因为看起来跟蒸熟的芋头非常像,所以叫做“芋头底”。 这种底料的特征是颗粒细腻、密度高,硬度大,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能看见里面晶体排列的结构。
上面那块已经切开的玉料,就是一个典型的芋头底,可以看到有清晰的晶界(就是那些短横线)和粒状结构。 在玉器中,大部分情况都是把材质本身的底子做好,不破坏底子的纯净度和质感就可以了。但是也有部分玉器需要“染底”,那就是一些颜色较浅的玉种,比如青白玉、豆青玉等,把原本淡色的底子加深颜色,使其更具备观赏性。
而“芋头底”则是翡翠中极少数需要“染底”的情况之一,原因是这类翡翠往往种嫩色淡,透明度较好,没有明显的结构,如果不染色就很容易显得“水头不足”。
所以在做这些“小千工”的翡翠饰品时,就需要把底子染成深色,以突出颜色和光泽。通常是用胶粘上朱砂,或者用丝线绣上黑绒,再贴到翡翠表面。 因为要贴的东西不多,而且位置比较讲究,不是随便乱贴的,所以手工费会比较贵一点。
相信不少新老玩家,都会听过一个词“芋头底”,那这种“芋头底”究竟是什么?
“芋头底”也叫“老俄底”,是老俄料的一个典型底色,“芋头底”一词主要来源于缅甸当地矿区附近村民。缅甸常年闷热潮湿,当地盛产芋头,而且很多矿区附近都有芋头地。
缅甸芋头跟大陆有些不太一样,是紫色的。有些老坑俄料的底色和紫色的芋头颜色接近,所以有些缅甸人叫这种颜色是“芋头底”。
缅甸人喜欢用身边常见东西来称呼形容一些事物的颜色,在翡翠中常见的有“老鸡心”“南瓜红”“秋葵色”等等。
“芋头底”,翡翠业界称为“老坑糯化种”,属于老坑玻璃种和中龄新坑糯冰种之间的过渡种类,其种份比冰糯种老辣细腻,而比玻璃种略带粉糯。
“芋头底”翡翠通常色根浓聚,色韵饱满,色泽鲜亮,但不像冰种翡翠的色散聚均匀,它的色韵只在某个部分或某个点聚集,周边颜色较淡,浓淡之间有鲜明过渡,色根饱满,且往往是一根或多根色韵叠加在一起,从而形成鲜亮饱满的色韵效果。
“芋头底”翡翠内部水头充足,颗粒高度细腻,但透光性不比玻璃种,而是属于“磨砂”朦胧透光,不仔细看几乎就是通体透亮,而当你仔细观察时则可以感受到其内有朦胧的内蕴光华溢出。“芋头底”翡翠的肉质内部颗粒高度细密均一,呈糯粉晶状,冰晶颗粒不可辨,非常均匀细腻饱满,但比玻璃种翡翠稍显粉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