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如何形成的?

利瞬利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放图 要说翡翠的形成,就离不开场区、场质、场型这三个词。它们都属于地貌学范畴,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造山运动和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单元。 其中,场区是最高级别的构造单元,它是岩石圈中最大、最稳定的构造单位,大致相当于板片或板块;而场质就是位于两个板块之间或者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地区的沉积岩层,它们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就是场型。

而翡翠这种玉石,恰恰主要就形成于地质史上的新生代第三纪末期,也就是距今6000万年左右。这时的中国处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开始阶段,印度支那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相互碰撞,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同时伴随地震、火山爆发等副产物。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翡翠的原生矿——绿辉石岩(含铬铁矿),经变质形成了硬玉岩(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系列),之后再经高温高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翡翠。 所以从成因上来讲,一般的翡翠矿床都可以归为热液型(当然还有低温型的非晶质体,这里不做讨论)。而因为其生成环境较为特殊,属于低温高压的环境,所以翡翠往往具有比较典型的变质结构。

一般情况下,变质程度越深,翡翠的质地也就越细腻,透明度越高。但是,如果变质程度超过一定程度,翡翠就会发生退变质作用,此时它会失去原有的光泽,透明度也会下降,非常容易被磨损,同时内部会出现较多的杂质,影响美观和使用价值。 除了原生矿形成的原因会直接影响后续变质作用的进行外,当时周围环境中氢氟酸的浓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中氢氟酸的含量越高,后续产生的硬玉岩的晶体就越细小,质地也就越细腻,反之则粗糙。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翡翠是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但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翡翠矿床都是在火山岩盆地里。在火山活动结束之后,当岩浆冷却时,内部的流体就会大量出现并溶解周围的矿物颗粒,从而形成翡翠。而且,这些火山岩的熔岩流层一般都有很大的厚度,这也为后来翡翠结晶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条件。

卓元禧卓元禧优质答主

一、关于翡翠的形成,目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岩浆热液成因说。

这种说法认为,距今1.35亿年——2.37亿年之间,有一股富含钠、铝等元素的高温岩浆,顺着地壳裂缝向上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岩浆温度逐渐降低,同时,与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也就是说,当岩浆渗透到含有钠长石等物质的碳酸岩附近时,岩浆中富铝的溶液和碳酸岩中的钠发生元素置化反应,使部分碳酸岩变成钠质长石,而置换出来的铝进入到岩浆溶液中,使溶液中含铝量进一步增多。当渗透到大理岩附近时,钠质长石和大理岩做同化混染,进一步使溶液的成分趋于稳定。

当岩浆与绿色的角闪石接触时,就把角闪石带入到溶液中。最后,在一定压力的条件下,这股溶液在绿辉石和黄铁矿等矿物,以及一些破碎带、断裂带、糜棱岩附近发生交代渗透,重新结晶为绿色的硬玉和钠铬辉石的混合物,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红翡和绿翡。当岩浆与一些磁铁矿、角闪石等接触后,又分别形成紫罗兰、黄翡和青翡。

二、构造蚀变岩成因

构造蚀变岩成因假说认为翡翠是由于洋壳板块俯冲深入到地幔中,被熔融后,与上覆的原地碳酸岩相互掺混并发生岩浆热液蚀变、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大洋板俯冲,使原地碳酸岩浆裂隙中产生韧性剪切,使裂隙中发生的热液蚀变和重结晶作用进一步加强,而最终形成了特殊构造的硬玉岩即翡翠。

这一假说的特点是将板块构造活动论与岩浆活动完美结合,且能够解释翡翠形成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目前这一假说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岩浆热液成因说,成为翡翠形成的主要推论。翡翠在我国十分稀少,多作首饰、装饰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