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分内裂?
“内裂”和“绺裂”是两个概念,但是行内有“内裂就是绺裂”的说法。事实上,二者有相同之处,都是由于翡翠内部的纤维状结构(主晶体)排列不紧密导致,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碎裂;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二者的成因不一样。 所谓“内裂”,也就是内部裂纹,其形成原因有两种:
1. 在宝石的雕琢或加工过程中,因为设计或工艺的需要,在宝石的周围打眼,在后续工序中,这些孔洞被填满后,可能会有部分填料从间隙中脱落,形成内裂。这种情况属于人为所致,所以内裂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而且宽度较为一致。
2. 有些宝石(特别是玉石类的宝石)在形成的过程中,其结构就会有一定的发育不完善的地方,类似石头中的裂缝,只不过非常细浅而已。这种天然的内裂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受到外力影响,也可能断裂。天然内裂的存在往往不影响宝石的美观和佩戴,只是在内裂出现的位置可能有一些颜色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是否存在内裂。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可能导致内裂的出现,比如高温、高压环境可能会导致矿物晶格发生扭曲,形成内裂;或者某些矿物本身就容易生成条纹构造,在晶体表面可以观察到平行分布的丝带状包裹体,这也是由内部的结构不均匀性导致的。
而“绺裂”指的是那些肉眼可以明显看到,并且可能延伸到表面的裂纹。相对于内裂而言,绺裂通常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如磕碰、碰撞等;或者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矿石受张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与内裂相比,绺裂往往宽度较大且深浅不一,可能还伴有颜色变化。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一块原本没有明显的绺裂的宝石,在经过切割抛光之后,因为受力不均等原因,在宝石的表面可能出现新的绺裂。这种现象虽然发生在最终加工过程,但本质上是由于原石本身性质决定的,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