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有红底吗?
所谓“底”实际上就是瓷胎上没有施釉的部分,一般在器物的外口、里口、足部。人们习惯上又称此为“白底”或“无釉底”。古代瓷器的烧造,都是用“垫烧法”,即将器物叠放在一个有一定固定间隔的垫具上焙烧。明代以前采用的有垫圈、垫饼、三角垫等,这些垫具与器物相接触之处,均无施釉,便于烧成后取出时不损坏器物。
有的器物为了防止在烧成过程粘结在窑具上,故将器足的内侧或整个器足都不施釉。只有少数器物是在烧成后,用釉或青白釉色的浆釉补抹在底足部分,如康熙五彩就有这种制品。由于在高温焙烧中釉会发生溶融、流淌,因此在器物的底足部分就会积成一圈釉泪。
在古代烧窑技术还不十分完善时,有的成品瓷器底足挂釉过厚,或因积釉太厚,在搬运窑车等过程中会破碎,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用很薄的“米汤釉”或“芝麻釉”,使器物底足有釉不粘底,同时又避免了底足挂釉过厚致瓷件破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