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没有金花银盘?
金银器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出土的最大金盘直径49.3厘米,重1173克,1971年6月出土于山西芮城,西周时期,现藏太原市博物馆。该金盘内光外糙,盘底有范痕,由金板制作而成,此盘应是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用具,是我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出土最大的金器。金花银盘是唐代时期专为宫廷御用和达官贵族,民间不可私自制作和使用。
汉代,金扣银器和银扣瓷器的工艺技术,已颇为成熟。汉代金、银器虽未大批量出土,但从1957年在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的墓中,出土了一件错金豹形银镇中,可以窥见一斑。这件镇的制作,先用银铸出豹子的造型,然后在豹身上用金丝和金片错上鳞纹、斑纹和云纹图案。由于金、银有耀眼的光泽,更使错在豹子身上的图案纹饰光辉灿烂、豪华富丽。到东汉末年,金银制作已开始用于装饰器皿。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中,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入侵,中原汉族迁徙南方,带来北方所产的金、银、铜等,使南方地区的金、银、铜器生产得到发展。因此,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制作的金、银器皿,在造型和纹饰上有显著变化,在工艺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
如安徽当涂、马鞍山一带发掘的东晋和南朝墓中,出土了不少的金、银制品。东晋顾名之妻周氏墓中出土了金钏、银钏、金指环、银指环各1件;南齐王安之墓中出土了金钗、指环、银戒指、簪钗、簪钗坠等件。其中王安之妻墓中出土的金簪钗,由簪筒和插梳的双丫组成。簪筒长11.45厘米,筒口宽0.9厘米,筒底宽1.15厘米,重16.05克。筒两侧饰以云纹,中部饰以凸起的方格纹。这件金簪钗,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金簪钗,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这一时期的装饰金工艺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金镶玉和以金片、金箔粘嵌在各种器物上的薄金工艺,使金、玉器皿更为美观华贵。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已高度发展,金银器制作技术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金盘、金花银盘、金花银碗、镂空金花银盒、金花银高足杯等。1957年在陕西西安东郊何家村(原灞桥区枣园镇)一唐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瓮和银函,内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金、银器皿158件,金币数千枚。这个唐窖藏中出土的文物,是研究唐代金银器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以及分析研究唐代历史状况的珍贵实物资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这个窖藏中的金花银盘,共出土3件。最大的一件内底锤揲出团花图案3周:里、外二周由如意云头纹组成,中间一周为葵瓣纹,葵瓣中用鱼子纹填底,每瓣中心装饰1朵梅花;在如意云纹之间及团花周围装饰各种装饰图案156组。团花外侧为双弦装饰的素边。该盘外壁锤揲对称的卷草纹6组,素缘。盘底圈足一周,素面。这件金花银盘由锤揲和模压两种方法做成,锤揲部分以金箔镶贴于银盘上然后錾花而成。
1957年西安东郊唐西市遗址南发现的唐代“何家村” 非廊式四合院建筑基址。四合院四面正中各有一门,外有曲尺形围墙,墙外有散水。建筑基址内出土有唐代“开元通宝”铜钱、铜天平砝码、三彩陶片及开元二十年、二十七年开元通宝钱范等,当为唐代中央造币机构所在地。1970年在建筑基址内发现一唐末窖藏,内有金碗、金饼、金币、银盘、银盒、玉带、玛瑙、玻璃器、水晶器以及药材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银盘内底锤揲葵瓣纹饰团花一周,中心装饰一朵梅花,团花外散列莲花瓣纹16组和各种装饰图案120组,图案富丽堂皇。
古代银器制作工艺与金器有相似之处,有铸、焊、鎏、炸珠、丝嵌、镶嵌、镂雕、剔刻、锻造、模印、掐丝、锤、凿等工艺,其中尤以锤揲和鎏金技术使用最多。古代用银盘、银碗多以出土为主,传世品很少。宋代以后银器制作与金器制作相比逐渐减少,传世品与出土品也较少。到元代,银器制作又兴盛起来,出现了金镀银工艺。明代,银器制作有较大发展,出现许多吉祥图案和宗教图案的银器。清代,银器制作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全国著名的银器制作产地有广东、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广州生产的“广镶”、“广嵌”,北京的“花丝镶嵌”,山东昌乐、掖县产的镀金银簪梳、平勺、茶盅,湖南桃源产的茶具等,都有突出的造型特色和装饰风格。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广州还出现了中西方技术合璧的银器制作。
清代银器的制作技术已十分精湛,出现了镂空、剔地、铸造、镶嵌、锤鍱、花丝、累丝等,尤其是镂空、剔地技术制作的银器最为著名。
清代银器按装饰工艺分为光素和有装饰纹样两类。有纹样的装饰纹样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光素器在局部或通体饰以线刻纹样,此类纹样大多用减地手法刻出,如夔龙纹、饕餮纹、鱼纹、水波纹等,多见于素身或累丝的爵、杯、瓶、盒上,造型典雅别致。第二类是在银器上装饰累丝或者包镶宝石、珐琅等制成的图案,以繁密华丽的装饰为特色。清代银器有光素无纹或素身累丝的,用减地手法刻出如夔龙纹、鱼纹、水波纹等纹样,造型典雅别致。装饰累丝或者包镶宝石、珐琅等,以繁密华丽的装饰著称。清代是银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以后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