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储秀宫制代表什么?
清初,后宫无既定名号,在皇帝潜邸及入关所带来的女子多用福晋来称呼,如太宗皇太极潜邸时期的建虏福晋、庄妃。
1636年(崇德元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孙,清太宗皇太极改后宫建置,设皇后、贵妃、妃、嫔、贵嫔、选侍等位号,皇帝出巡则命固伦福晋(公主)或皇姑、福晋为从。这一时期的后宫妃嫔可以统称为秀妃,清入关后此号不再启用。
1661年(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病逝,其三岁的第三子玄烨继位,两年后亲政。1668年(康熙七年)下诏,将清宫后妃的品级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官女子共四品八级。宫中四妃以上的位号成为定制,沿用了二百多年。
后宫女子入宫之初,品级最低,称为答应,皇帝不宠幸只称宫女。清代的八旗女子有资格入宫,按照皇帝“以满为主”的意思,入宫有优先选择蒙古女子,最后选汉女的原则,因此入宫人数依次是满族、蒙古族、汉族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