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瓷器几种制作方法?
剔红器、剔彩器
在乾隆年间,红彩器主要有四种:一、通为剔红器,是用朱红彩漆自下而上重叠,厚约八九毫米后,然后刻划出花纹图案,红彩十分艳丽,剔红器多为盘碗类小件器;二、有中心剔红,外层为剔黑或剔绿地,也有通体为剔红色图案花纹,然后在花纹锦地处留黑褐色或剔绿地,即成了所谓的“黑间红”和“绿间红”器;三、有中心剔黑、剔黄、剔绿等各种色彩,外层剔红图案花纹和色彩即称为“红间黑”、“红间黄”、“红间绿”器,此种器物多为大件制作的仿明式盘碗之类器物;四、即通体用两种或三种以上的彩漆进行制作的彩器,多采用“红间黑”、“黄间绿”、“绿间黄”以及“五彩相间或套嵌”等技法制成,其作品典雅庄重。
套料器
套料器是用两种不同或相同颜色的玻璃料相互镶嵌、包裹,然后用机械旋车旋磨,使器物图案花纹清晰而制作出的器物。常见制作套料器的材料有水晶料、芙蓉红料、鸡油黄料、茶晶料、紫色料、松黄料、琥珀料、月白料、天蓝料等等。用套料技法,制作的器物有笔、如意、盘、碗以及各种动物和人物,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夺目,十分精致美丽。
洋黄器
此技法是在半透明的黄色玻璃上再熔上一层无色透明的玻璃而成的。在光莹的质感中,黄色的玻璃透露出乳黄色,黄中泛白,娇嫩透明而得名。多用来制作盘、碗以及各种动物和人物的器物。
金星玻璃器
金星玻璃是在玻璃的熔炉中,将铜加入玻璃液中,经过一定高温使铜在玻璃中呈高度分散的极其微小颗粒,这些颗粒能在玻璃中有选择地反射光线而闪烁发光,因此在玻璃中呈现繁星点点,非常美丽。制作成的器物有瓶、碗、盘、盒、鼻烟壶、花插等。
洒蓝器
洒蓝是在透明的玻璃胎上,吹附一层淡蓝色的玻璃,由于施釉时用力不均,因此在玻璃胎上,洒蓝有深有浅。所制的器物有盘、碗、碟、壶、鼻烟壶等。
仿官、哥釉珐琅彩
清乾隆时期,将康熙、雍正两朝所创的珐琅彩与粉彩的制作技法,又用在仿古铜彩及仿官、哥釉的器物上。其胎多为薄胎,用洋红色透明珐琅,填绘云龙及花卉图案;有的仿哥釉器外施白釉,用金彩绘出仿哥釉开片。这种新颖的珐琅彩仿哥釉器物,釉质洁净明澈,色彩艳丽,图案花纹精美细致。
仿汝釉器
仿汝釉釉面有细碎冰裂纹片,釉色有粉蓝色、淡蓝白色和淡粉红等,釉面洁净莹澈。在器物的口沿处,有的呈酱色,俗称“鳝鱼泥”或“酱油口”;在底部有芝麻纹棕眼,有的底足圈有涂褐色釉。
粉彩器
在乾隆朝的瓷器中,粉彩器在数量上是较为突出的,它是在雍正粉彩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而制作出来的一种彩器。此种技法是先用白色打底,在白瓷胎施以淡彩,用稀薄的颜色,渲染出所需要的图案花纹色彩,从而使图案的立体感十分突出,比过去的五彩器更为丰富,形成了淡雅柔和、富有立体感的艺术风格。用此技法制作的器品种类繁多,有的制作成宫中使用的餐具、茶具、酒具以及各种生活器皿;也有制作成陈设观赏的艺术品,如瓶、尊、琮、鹿、鹤、象、鱼缸及鼻烟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