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上有梵文吗?
在收藏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带有梵文的瓷器,从乾隆一直到晚清直到德国的工业革命时代都有带有梵文的瓷器。那么究竟什么是“梵文”?在唐代,印度教传入中国,那时中国对它的认识,主要是在佛学经典中,如《大方等怛特罗》、《禅经》等。到了宋代,中国才开始对印度教有所研究,例如范成大与谢延珪的《佛国记》。到了清代,中国对印度教的认识更全面,也更有研究,例如姚善绪的《唯识讲要》、《百论疏》等。清代乾隆年间,中国还出现了第一部印度教哲学著作《梵书浅说》。那么中国的瓷工匠师是否对印度教和梵文有所认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的瓷器工匠完全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来制作的。这些客户一般都是上自宫廷,下至豪绅巨富,他们对中国的瓷器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包括一些宗教内容。这些宗教内容大多是在中国本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例如道教的内容,由于道教流传很广,从春秋战国时期慢慢在民间流传,到汉代,道教被纳入了官方的宗教形态,成为国家的御用宗教,从此道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到唐代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存的三教融合的局面(因为此时佛教也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再如佛教的内容,以及一些包含有原始信仰的宗教内容,例如拜火教、原始佛教等等。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瓷器工匠对梵文有认识,因为梵文是印度教的专用宗教文字,而中国恰恰对印度教没有什么兴趣和研究。
尽管中国的瓷器工匠对梵文没有认识,但是对那些用做碗做盘作瓶的宗教内容有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不是宗教概念,也不是艺术概念,而是生活概念。什么是生活概念呢?就是老百姓对人生的理解。大家知道,中国的瓷器主要用来民间日常生活使用,而非用于庙堂祭祀。例如如果在盘子上画个神话人物,老百姓看了之后,觉得这个人物很形象、很生动、很逼真,这就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情感。
德国的历史与文化
德国人喜欢用些中国风格的瓷器来装饮料、咖啡或水果等。这种中国风格的瓷器其实就是欧洲人常说的“东方特产品”或“黄色制品”。从17世纪起,“东方特产品”作为贵重礼品在西方各国风行。人们把从邻近的荷兰、瑞典和挪威进口的蓝色工艺品,以及从远东进口的纯金色或红色工艺品称为“黄色制品”,因为这些工艺品是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彩绘品。
由于“黄色制品”风行欧洲,一些皇亲国戚和巨商富贾都喜欢收藏那些东方产的精美艺术品。其中尤以在德国出生的英国皇储夫人在18世纪制作的收集品最有名。由于她对“东方神秘艺术”的喜好,被称为“黄色公主”。
直到18世纪末,德国才有自己制造的瓷器。但是它的工艺十分简单,根本无法与中国产的名贵瓷器相媲美。于是,德国人故意把一些中国风格的瓷制品称作“德国制造”。更有甚者,还将中国产的极品瓷器用德国陶瓷工匠的手书法签名,假冒德国的原创。这样的假货在欧洲很有市场,甚至流传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
1993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以“假冒的珍贵中国唐瓷”为主题的展览。一位美国贸易专家在参观展览时曾说:“在国际贸易中,假冒他人商标或产品的行为是可耻的。但就我本人来说,我真希望这些德国工匠所做的假冒中国瓷确实不错,因为这使我对德国陶瓷工匠的艺术水平和创造力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