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乙酉年是哪年?
乙酉,是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这样两两组合共互得六十对,称为一甲子,又叫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在二十四史的编年中屡见不鲜。
清代共有四个乙酉年即:顺治8年(1651年),乾隆3年(1738年),光绪8年(1882年),中华民国34年(1945年)。民国纪元采用干支纪年法,和之前清朝的纪年法一样。
“乙酉”纪年,可以追溯于《尚书》的《召诰》、《洛诰》篇。周成王五年孟夏乙未日,营建成周洛邑。越六月,戊戌吉日,周公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越三日壬寅,又举行祭祀社神的典礼。既成,成王来到新邑,周公亲作《召诰》予以记叙。周成王六年二月已巳日,周公举行祭祀于周公庙,成王亲作《洛诰》而记叙。这两篇记载周初兴建东都大事的记叙文,在《尚书》中列于《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之后,它们都是作于周成王六年乙酉年。成王五年为丁未年,翌年即为乙酉年。从1651年至2004年共有七个“乙酉”年,在以后的岁月,“乙酉”将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