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器怎么鉴定老新?
清代仿古铜器时,常以宋、元、明各朝的旧器做标本,照原物翻铸,所仿器与原器一般相差无几,因而,在鉴定新器时尤应注意,分辨新旧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眼比较:
(1)器形。清仿古器的器形与宋、元、明相比,显得拘谨古板,不够洒脱。仿戈、矛、戟等兵器显得形短身厚、锋刃不够劲利。仿古代工具则失却实用要求,不着力。清仿器在翻铸过程中,器壁上常铸出气眼,若用锉、錾将翻铸产生的茬口去除之后,必然在器壁上遗留下磨制的打磨纹、锉纹,用手摩试有凹凸不平之感。
(2)质料。新仿的青铜器在浇铸时,往往不认真选择铜料,常杂有渣滓,铸成后其表面多不纯净,常常可见分布着星点样浅红色斑。这是在浇铸时,有铁质落人铜汁中,铸成后生成的铁锈。清仿铜器主要出自北京、南阳和苏州、广东等地。北京制作精良,其铸造工艺与古代相同,用废铜作料,经风箱吹打成型,浇铸时加入锡和锌,所铸之器与古器较难分辨。南阳制伪则不然,其地盛产黄铜(锌),南阳人用黄铜加上“坑灰”(含铅质)制成铜液进行浇铸,铸成后器表呈现黄铜质地,与古器不同。苏州等制作粗糙,有浅红锈斑,不够逼真。
(3)款识。清仿器款字常常采用锉錾方法刻成,有别于商周铭文的先凿窝后填铸的方法。用后者制作的商周款字线条内常见有小方坑(俗称“沙眼”或“金石味”、“刀法”)。用前者制作的款字无此现象。
(4)锈色。清仿器在作伪上多有高招,不少伪造者在铸好青铜器之后,用桐油或石灰浆把器物封裹,埋人土中一二十年之后挖出,使器表生锈。由于包裹之物不一样,所生成的锈色也不尽相同。有的锈色虽有层次,十分古旧,但器身包浆尚未完全渗人器胎,若仔细观察,仍可看出伪锈的迹象,其锈色浮于表面,似铜器上蒙了一层红褐色粉末。将伪锈轻轻刮去,其下仍为紫红的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