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麻将是什么做的?
麻将,是汉民族文化和财富的象征。从明朝起,关于麻将的传说就流传不绝了。直至今日,不论是国内或是海外华人,均堪称牌王。
关于麻将的起源,相传十分简单:某公司雇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船上的大副约翰·索乌(M.JohnSawer),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船坏了,粮食也糟了。幸好还有一批上好的徽州寿板没卖,于是索乌便拆掉了板料,做了108张麻将牌。这108张麻将牌不仅是“麻将”的历史源泉,还寓意“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另一传入说法,说的是明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惩戒废黜的皇妃马氏,将她发配到南京西边的白下(今南京钟山)烧砖。这一日,马皇后看着年迈的娘家兄弟马三来看自己,两兄弟一时悲愤交加,便赌气了玩“骨牌”。“骨牌”乃是古时的高强玩具之一,类似今天的小折扇,背面画有鸟兽花草,分别代表不同的点数。结果,弟弟赢了钱,便买肉安排哥哥吃饭。此时,朱元璋突然微服巡城,巧遇此事。当得知马三今日赢钱乃是因为手中的骨牌比大哥的多一张,便突发奇想,若将这张骨牌定为彩头,官钱掷入,岂不更热闹?
这就是传说的另一个起源。
可见,麻将的起源可谓充满凄凉,也不乏搞笑,然而,就是这样一张可怜的东西,却历经沧桑,被“赌博”、“色情”等丑闻缠身,甚至被误认为是舶来品,其实它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产物。
明末,马吊牌风行天下,从士人至民间,从宫中到民间,几成普通大众的游戏。“打马吊”、“打麻雀”等,是当时对麻将的俗称。直到清康熙初年(1662年),郑和的孙子郑捷在苏州造出了“叶子戏”(即麻雀牌),才成为一种彩头高的游戏。
到了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福建漳州发生了惊天命案。陈福元因赌博输了2400文钱,命丧赌徒张培成之手。于是,“麻将牌”开始与“赌博”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