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陆军大学在哪?
1928年,国民政府在柏林举行中德陆军军事演习后,为整合国内陆军部队,提高指挥水平,决定仿照德国陆军培养统帅的方式举办一个陆军学校 11月7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团组建条例》正式组建陆军军官团(简称“陆官”),地址选定在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原国民党京胞训练团的旧址,聘请德国驻南京武官法肯姆上校和德国军官海登菲尔德为教官,于1929年开始招生 第一期学员500人,第二期600人,第三期400人,第四期430人 这些学生都是从北伐军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军官,受过良好的近代军事教育,德、英、美三国语言娴熟。其中一部分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如胡宗南、宋希濂、郭汝栋、黄维等;还有少部分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生,如李弥、郑庭笈、刘安祺等 在课程设置上,除中文、历史等课以外,大多采用德语授课,课程内容主要是步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四大兵种的战术,以及各种地形地物下的作战方法等
1935年,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紧张,又因原址距市区过远,不便指挥,所以将陆官迁至洛阳,与豫鄂皖三省边区绥靖公署合署办公,隶属军事参议院 抗战胜利后,陆官迁回南京,与海军学校的校园一样,占地面积极大,内外的围墙很高,还筑有鹿砦(一种防坦克障碍物)、铁丝网,并派有岗哨。进入校内必须经过严格检查。 除了高级军官培训外,陆官还负责编练及整训各军的补充师 以每期200人为限,分甲、乙两组进行训练,主要学习现代战争的理论、武器的使用和作战要领,并进行野外作战演练。完成学习任务后,由教练军官组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定。成绩优良者授予“陆官奖”,并在毕业后予以任用。“陆官奖”的荣誉对军官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