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铜币不值钱吗?
因为中华民国的货币体系非常复杂,各种版本和材质的钱币都有,而且各个版本之间汇率不同。 举个例子:1948年国民党在大陆实行法币改革,发行新钞,回收老银元,当时规定旧银元(含袁大头、孙小头)兑新的比例是20比1,而中圆(20分)的兑换比例却是150比1。这就导致很多袁大头、孙小头的估值非常高,而中元的价值却很低;等到后来国民政府撤往台湾后,又重新采用银本位制,于是大量发行的法币全部换回银圆,而当时的银圆又大多被日本人掠夺走,致使民国时期的银元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是高低不一了。 如果只是这种情况的话还比较好办,但是到了后期,国民政府的财政崩溃,军备财力皆跟不上,于是就采取了一种很奇葩的办法——“发钞”,也就是无节制的大量印发钞票,这直接导致了法币的疯狂贬值,物价飞涨。到解放前夕,法币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于是通货膨胀又转换为金圆券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
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动乱时期,经济极度衰退,所以银圆等金属货币的发行量本来就很少,到了抗战时期更是被大幅度削减,因此流通领域的银圆数量就更少了,这直接导致战后的银圆身价暴增,一块普通的银圆有可能值上千甚至上万元,成为富人们收藏把玩的“古董”了。 当然,这种极端的例子只是特例,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中华民国时期钱币的繁杂和多变。至于题主所说的一枚铜板只能买几个鸡蛋,我觉得可能是指国府迁台后的硬币吧,这些硬币在价值上跟大陆的铜板确实差不了多少,因为那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困顿不已,再加上美国人的压制,所以也不可能出现那种几十块钱买块手表的情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