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纸币?

公冶文珊公冶文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收回各地方银行、中央银行及农民银行兑换券的同时,统一发行法币。法币以“金圆券”为载体,以每元含纯银20克为标准发行。 1948年6月开始,国民党政府为挽救其濒临崩溃的经济,陆续印发面额较大的新钞。这些钞票的名称有“金圆券”“银圆券”“人民币”“银元券”“辅币券”等,种类繁杂,不一而足。至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发行的纸币已经达到千种以上,数额巨大,导致通货膨胀剧烈恶化。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国民党行政院长孙科宣布取消法币,改发一种“货币债券”,规定以银圆和黄金向美国购进的棉花作价折合,按1元法币折合金圆券3元的比例,发行一种代用券,作为临时通货。但是,这种代用券并不印制,而是将原来发行的旧钞涂上颜色加以标记而成。这种涂色的过程也被称为“涂印”或“印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法币,一类叫关金券(关是指海关关税)。 1937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大多顺差,于是将关税存入国外银行,形成外币存款。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发生,关税收入无法满足军用,遂开始印刷关金券于海外购买军火。因此有人说,关金券实际上就是“用外汇券购买的券”。但据有些学者考证,关金券其实是在抗日战争前就发行的,当时的用途不是指的关税,而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印刷的,只是后来被当作关税专用币使用而已。

不管如何,关金券的面额一般比较大,分为500元、1000元两种。因为是用外汇购买的券,为了不让汇率波动影响军队弹药采购,规定每次采购量不少于1000元,多不超过5000元。由于当时军事第一,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买到军火就可以了,因此这似乎成了一个无限制的额度。这就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