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玉牌雕刻师有几位?
民国至解放初期,在云南雕刻玉器的人很多,其中有些是明清时期的艺人,他们多数都带有家传或师承的烙印;有些则是从香港、台湾等地过来的艺人,他们给云南雕刻业带来了新的面貌和风格。 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艺术品,以及他们的艺术特色。
杨炳辉(1891~1954),又名杨德荣,云南玉溪人。他的技艺源于其父杨保禄(清末举人,擅长书画、篆刻、雕塑),并得李鹤龄(晚清时期著名玉雕工匠)指导,全面掌握了圆雕、透雕、浮雕的技法,作品以人物、走兽为主。
他的作品风格浑厚淳朴,刀法爽利明快。在1920年至1930年间的北京《朝报》上发表过多篇介绍他及他的作品的文章。当时,与北京、苏州、上海齐名的“四大玉市”之一,便是在他主持下的北京“杨仁园”。后来,他在北京定居,中国近代著名的花鸟走兽画家徐悲鸿曾到他开办的画室参观,并对他的技艺十分佩服。
孙友樵(约1900—1960年后),字筱亭,号借园、曲斋。祖籍福建长乐,世居天津。后随父迁居北京。擅长中国画、印谱设计、碑帖插图,精通书法、篆刻,亦工于竹木牙角器雕刻。
他是现代文人玉雕的代表人物!作品清雅脱俗、玲珑剔透,极富书卷气。他的作品曾被选送到苏联、法国、日本等国展出并被当地收藏家购买。
周宗俊(1879-1961),字耀之,号颖石,又号颖叔。江苏无锡人。精于镌刻,擅画花卉草虫,兼作工笔、写意。
他少时随祖父习画,中学毕业后到苏州拜名家学雕刻,后至北京,得到吴昌硕等指教。1935年迁居香港,1948年到台北,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他的作品追求“妙在毫厘,差以千里”的效果,讲究每一处线条、色块的细微变化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他是一位全能型的玉雕艺术家,在当时有“南珠北周”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