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铜币的价值是多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发行了“户部戊辰库平银一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发行了“各省分行通用元宝”,这些钱币的图案很相似,都是在上端铸有蟠龙图案,下端铸有“光绪年造”“户部造”或者是“各省造”等字,背面有英文标识,两侧各有一朵祥云。 这种钱最明显的特点就在于上面的龙纹,虽然看起来像是立体的,但实际上的龙纹是贴箔的。这种制造工艺实际上就是现在金银纪念币中的“镜面凸版”制作工艺。
由于当时清廷为了扩大造币厂的产能,不惜以工代赈,雇用失业工匠,因此不少民间的工艺爱好者都被招募进造币厂工作,而这些人对于钱币设计、制作方面的高难度要求不太苛求,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比较有趣的钱币样式。
例如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时候,奉天、吉林两巡抚为庆祝皇太后七十寿辰和皇帝登基十周年,联名向中央奏请奖励商民,其中就提到“有呈送喜形铜章,径约三分,厚约一分五厘,重六钱分……”的记载,这个尺寸与现在的工艺品类似,而重量更是只有6克多一点,可以说是十分轻飘飘的了。
另外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嘉庆年间,凡铸币及铅锡球,每万斤给工价九元二角;道光年间,改为十二元八角,以工本之费折合成银两计算,每斤铅锡合金的铸币,工价约为目前市场价值的3倍左右。”当年铸造这些银币所用的原料成本并不算太高,再加上当时西方列强正处于“白银垄断”阶段,中国又是一个“银贱民贫”的国家,所以这些银币如果流散到国外的话,其价格一般不会太高。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银价不断下跌,同时受到上海等地民间收藏风气的影响,银元的价格开始水涨船高起来。尤其是抗战胜利后,百姓对于币值的信心逐步回归,银元的价格也再次上涨,甚至出现了“一枚银元买俩猪”的夸张景象。
到了1952年,全国银元市场的平均价格大约为5元人民币/枚,而到了1979年,这个价格仅维持在3元人民币/枚的水平。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香港影视作品的流行以及内地收藏热的兴起,人们对于银元的兴趣再次被激发出来,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加之受海外拍卖会、大型商场精品店影响,许多人都愿意消费购买贵金属艺术品。各国央行纷纷抛售黄金储备量,也让现货黄金的价格不断走低。
在这种大背景下,曾经默默无闻的大清铜币,其价值也随之一路飙升。如今市场上已很难见到少量全新品相的铜币,而那些有一定年份的铜币,大多都被收藏家们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