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英书法价值多少?

简霞馥简霞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3年,抗战形势趋于恶化,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南迁,部分师生在湖南沅陵办学,称“国立艺专沅陵分校”(以下简称“国分”); 抗战胜利后,“国分”师生返回北平,学校改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北艺专”或“平艺专”。 张伯英先生是北艺专的教授、书学研究室主任,他给平艺专的学生上“书法”课,用毛笔和纸给学生演示笔法。

那时,我读高二,正是“文化大革命”前期,“四人帮”控制了教育,大肆吹捧“红卫兵”,说他们是“革命小将”。有一天,我和同学到北大参观(其实啥也没看到),经过一所大学校门口时,看到有人在贴广告,内容就是这所大学的“红卫兵”要“批判”一位著名老教授的“反动言论”。这位老教授就是当时在北艺专任教的张伯英先生。

张先生的“反动言论”是他对“毛体书法”的评价:“鬼画桃符”!(他曾在学生作业上评价一个写“毛体”的学生说:“‘中流’以上。” “鬼画桃符”——这是多刻薄的话啊!难怪那所学校的“革命小将”要批斗他。 我很奇怪,这样一位深受“四人帮”痛恨的人,怎么没被他们搞倒呢?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西周的叔父。

西周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儿。由于这个特殊身份,即使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无人敢惹他的。 所以,直到1976年西周去世前,身为首都博物馆员的张伯英,一直是在自家厨房里上课的——因为他再也去不了学校了。 解放后,社会上曾流传一首打油诗,讽喻“文革”中的文坛: 诗词歌赋影剧丛,文学园丁尽英雄。 批林批孔批曹雪芹,红学专家汗牛充栋。 毛公书画世无双,润之词句笔端涌。 诗词曲赋李杜辈,一代伟人皆风流。

这首诗把毛泽东的诗词和李杜的诗词并列。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气氛里,人们对毛泽东的书法还是推崇至极的。 张伯英作为毛体的研究者,自然也是备受赞扬的了。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风气逐渐转变,人们开始批评“文革”时的种种极左思潮。毛体的研究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考入北京师大历史系读书,见到了我的恩师姚明辉先生。他说起毛体的由来,说那是建国初期,为了“打倒国民党留下的反党反人民的残余势力”而制造的假想和口号(大意如此,非原话)。显然,毛体是一种政治造势的工具,它的出现和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随着这种背景的消弭,毛体自然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再到书店里,几乎见不到什么毛体的字帖了。网上也很难搜到它。

这真是件好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