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奏折有价值吗?

朴柏轩朴柏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首先,关于奏疏的格式、写法等具体的文书程序问题,史书中有载,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这份奏疏的价值(即政治风险)和洪承畴的心理问题。 从历史结果来看,这份奏疏并未对洪承畴的个人仕途造成多大的影响——崇祯帝下诏切责而已,不久即召还京邸,复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从个人心理上来看,洪承畴应该也是清楚这份奏疏的影响力的,所以才有“痛绝流涕”的反应。但洪承畴既已在奏疏中表明了拒绝投降的态度,再作他想也实属不必要。况且当时李自成已经攻破了北京外围的诸多城镇,北京形势危急。在这种危急存亡之际,皇帝对于大臣的自污行为还是能够容忍的 (如钱谦益降清事件) 。因此洪承畴后来还是得以继续任职,直至死节。

当然,如果洪承畴仅仅是为了表示忠明而不惜自污的话,其实也有其他比写诗更有效的做法。比如上书请斩太监曹承恩以绝内援,或者揭露阉党贪污军饷的罪行 (当时民变频发与军粮被擅用有很大关系) ,不管能否奏效,总胜于写诗一万倍。写诗这种玩意儿,在那种时刻只能算是无聊文人的自娱之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文人自傲的一面使得他们能够在生死关头作最后一搏,又或许这是洪承畴选择以诗文代替上书言事的别有用心之处呢。 至于题主所说的这个奏疏的价值,恕我直言,有点言之无物。说其是无物,是因为这篇短小的诗文并不能给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说其是有价值,是因为这是当时的洪承畴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从他的诗句里,我们至少能看到如下几点:

1.洪承畴已抱定必死的决心,因此诗中并无悲切之语,只有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己一生的回味。

2.洪承畴认为自己的一生已没有遗憾,因此不须亲人来为殉葬。

3.洪承畴知道自己死后会遭到阉党的污蔑,因此特意指出生前的功绩,以示澄清。

4.洪承畴已不想再看到明朝的腐政,因此期望新的领导能继续前进,不再倒退。 在我看来,一个人生前能够这么从容地回顾自己的一生,又是多么幸福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