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有升值空间吗?

杭子愉杭子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中国经济的“开门红”引来了各路央媒的报道和评论。在《2023年1月经济“开门红”》这份报道中,央视用了一个值得玩味的标题——《强劲 稳定 韧性》——用“强劲”“稳定”“韧性”来形容中国经济,显然是用上了褒义词。

但就在前几天,关于中国的CPI数据,各大媒体却统一使用了贬义的标题来描述,如《CPI创4个月新高!猪肉价格上涨25%,如何防范通胀上行风险?》《CPI上涨3%!猪肉价格涨幅超两成,央行降准降息概率有多大?》《CPI环比上涨0.5%,猪肉涨幅超三成!通胀风险来袭,央行货币政策面临选择》。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单价变化情况的一个宏观经济指标。而CPI的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钱不值钱了。当出现CPI上涨的时候,一般来讲,我们通常会指责货币供应少了,应该加大货币政策力度,比如降准、降息等等。 而这一次不同,此次“开门红”带来的CPI大涨,主要原因就是猪肉价格的大涨(猪肉涨价25%)导致的。那么为什么猪价这么贵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其中可能包括养殖成本高、疫病多发、国际粮食危机影响供给预期等。值得注意的是,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国家已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投放了1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

也就是说,当前CPI的构成里,不仅仅是民生消费的价格在涨,甚至还有来自政府的干预力量。这跟此前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如果还按照以往的逻辑,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是否合理呢?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去年底今年初不断释放货币宽松信号,推动外贸产业链价格传导,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通胀?这种由外需拉动的通胀,会不会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输入国外呢?

目前,欧美各国均处于高通胀、加息的环境中。俄乌冲突后,美国的通胀已经从40年最高点回落,欧洲的通胀虽然仍处于高位,但各国家都在加码通胀,包括英国也宣布加息,美国更是连续两次加息75个基点。 如果中国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会推动热钱的涌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届时,我国的输入性通胀恐怕难以抑制。

在内外通胀交织的情况,我们可能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带来通胀;而不加调控的通胀,最终又会流向美联储加息通道。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真实状况——“强劲”外需“压制”内需,“出口”和“通胀”两副担子,压在了央行一肩之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