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多字的书法家?

公冶文珊公冶文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答主的题目好有意思,“一笔字”、“多字”。其实,古人所谓的一笔,不是现在的狭义概念。比如,李斯作《峄山碑》,全篇自篆至行,一字一脉,被后世评为“一笔鹅钩之妙”;王羲之的行书,被刘熙载评价为“一笔书”(见《艺概·书概》)。可见这个“笔”,是带有书写节奏感的“笔画”。 这种由一划而分阴阳,再由阴阳而分粗细的书写方式,在古代称作“波磔”(也就是古代书法家所谓的“捺脚”或“磔尾”)。

现在来详细解答题主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这位答主所附照片中,老人所写的字。仔细观之,可以发现这些字的结构其实是很紧密的。在这种紧密的结构中,再去追求一笔而过,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因为一笔过则是连笔书写了。 而这样的连笔书写,在现代硬笔字中可能会比较流行。但是在古代,却是要受到排斥的。

我们看汉字的字体演变就可以知道,汉字最早是图画文字,然后是象形文字,再而后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古文字,再到隶楷行草等现代字体。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字形是越来越简单的,笔划也是越来越少,从象形文字的一画一撇一捺变成甲骨文的独体字,再变成金文的大篆小篆,最后变成现在的简体字。这个过程就是去繁就简的过程! 而连笔书写却恰恰是违背这个“就简”的趋势的。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的硬笔字可以连笔书写,并且也确实流行连笔书写,但是这种连笔书写不是古人的连笔书写。用现代人的硬笔字去仿古,是行不通的。 那么有人会说,我看见古代人写字很多都是连笔的啊。是的,你说得很对,古人确实有很多连笔的。但是请注意一个关键句——“很多连笔”。也就是说,连笔并不是古人书写的主流。至少在正正经经的书法创作里,连笔是很不受欢迎的。这主要是因为古时纸墨不好,如果连笔,则很容易擦破纸张。同时,古人讲究笔法,而连笔往往笔法不够精熟。(当然,你可以说古人练字很勤奋,连笔也可以写得很好很精道。但是这个“很熟练”也是有其前提的,即在大量练习基本功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所以,古人连笔写得出神入化者,无非是在书写时尽量做到,该连时不连,该断则断。就像我们如今在计算机前打汉字,遇到同一个字的两次出现时,我们会打一个空格键来表示它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字。古人在纸上书写同样会如此,遇到同样的字或是相近的字,他们会通过笔画的轻重缓急和穿插避让来表示它们应该划分到不同的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间架”(请参考王羲之所撰《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