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写佛字叫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在央视看到了于右任的孙子于敬岸先生关于他的爷爷于右任的书法作品的解读。 于敬岸先生说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作品,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人”的作品,就是题赠朋友的;一类是“为事”的作品,比如他担任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的时候,替蒋介石写的那些字;还有一类是“为法”的作品,就是写佛经、写佛经注解的那些。
于敬岸先生特别强调了爷爷的这三类作品的不同之处所在,以及为什么都可以成为传世之作的原因。 他认为第一类“为人”的作品之所以能传世,是因为这些作品“写得非常好”;第二类“为事”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原因倒是有些奇怪,“因为它有存世的重要性”——因为那些都是政治人物或者政治事件有关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可能受到各种舆论的压力,不可能大量流通和传播,因此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有巨大的流量,造成海量的“网红”产品。所以当时能够看到的人并不多,流传下来的自然也不多——不过于敬岸先生也指出这里面也有例外,比如孙中山先生令胡汉民代拟的三首七言律诗,因为涉及国共合作的佳话和中山陵的设计方案,所以除了作为历史文献具有意义之外,由于政治敏感性很高,当初在民间也是很难见到的。
至于第三类“为法”的作品,因为多写佛经,并且是书斋里的创作,所以自然更是小众中的小众,不过因为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类作品倒是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并且受众群体的素质也相对较高(相对于前两类而言),因此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质量都非常高。 以上三类作品划分的方法,其实适用于任何一位书法家或一件书法作品的鉴赏。只有写出好的作品,才有可能流传后世,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人品好,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也会得到广泛传播,带来巨大的知名度。而若是人品差又没什么本事的书法家,恐怕就只能写出像某位 @…… 这样的东西了,这样的人就算写了好东西,也没人关注,只能自嘲一下下罢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