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后回流了多少人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处于非常贫穷的状态,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对人才的培养,把大量的人才输送到了科研领域进行研究。1956年,当苏联拒绝提供核武器制导系统时,我们建立了原子能研究所; 两枚导弹和一架飞机从俄罗斯回到我们的实验室。当时,我们没有钱来支付这些科学家的生活费用。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天只吃一碗方便面,但我们还是尽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
到60年代中期,我们拥有了一支非常强大的核武器研究队伍,并在地下研究基地完成了第一颗氢弹的设计。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是朱光亚和美国物理学家吴自良。 在生物化学方面,我们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许多杰出科学家也回到了我们的实验室。他们是:前英国皇家医学会会长、基因学家贝时璋,中国现代发酵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微生物学家方心芳,细菌学家、医学家顾方舟,病毒学家姚贞白和他的学生,著名的艾滋病专家张宏,还有在神经科学领域做了很多工作的谢华安。
在空间科学领域,我们培养了自己的航天员群体,并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梦想。然而,最杰出的空间科学家是我们的任新民院士。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和领导,将我们空间科学的各个领域凝聚在一起,为建立我们自己的航天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简言之,六十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可能爆发的威胁,美国实施了冷战政策。为了遏制美国的军事势力,我国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尽管经历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际事件的考验,但我们仍然坚持了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和支持。正是这些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我们能继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