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后币有什么用?

侯礼福侯礼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也很想知道,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这些古代钱币的作用可能主要是文化上的而非实际交易中的价值。 你可能知道,在经济学里有个名词叫“货币的供给”,它指的是某个时期流通的货币量。而“需求”指的就是某段时期需要支付的商品总量。 举个例子,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其中A需要支付给B20块钱来购买B国的商品,同时A国拥有30元面值的钱币,B国拥有40元面值的钱币,那么这个时候A对B的总支付是50元(20+20=50),但如果只考虑A国,因为A没有足够的钱币去实现全部支付,所以必须缩减部分支出,因此只会给B国支付25元(20+15=35;35-25=10,这10元就是A因自身货币短缺而不得不放弃了的部分开支),而此时B国由于有充足的钱币总可以全部拿到A国所欠自己的钱,即B会获得30元的支付,因此在这件事情中,虽然两者之间贸易总额是50元,但双方实际得到的金钱却都是30元,这就是一个“脱媒”的过程——把本应用于交易的金钱用于其他方面。

当然现实中绝不会有这么极端的例子,但是“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却是真实存在且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研究它们的变化就能找出许多经济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为什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欧洲?为什么日本的物价水平一直低于美国?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能保持较高增速?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找到答案。 因此对于古代社会而言也是如此,人们普遍使用某种金属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一方面是因为这种金属币本身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可以用来做装饰品或者烹煮食用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相信这种金属币的购买力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这种金属币的“需求”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足够的这种金属币,人们就可以完成各种交易。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外战争的开销等等,政府的“货币的供给”会增加,当增多的数目超过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相反,如果增加的数目没有超过人们的预期,则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保持稳定。

至于古代那些铸造货币的材料如青铜、铁、银、金等,其实就像今天的美元/人民币/欧元等一样,只是一串数字而已,它们代表的是一定的购买力,只要这种数字不会轻易改变,它们就能像金属币一样完成交易任务。因此从理论上说用石头、泥土甚至木头也能充当货币的载体。只要交易双方认可,任何物品都能充当现金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有些地区用贝壳当货币的原因。 古代的货币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完全由国家信用背书、无限法偿、国际结汇通用的。而是相当灵活多变的。各个朝代、地区甚至民族之间的货币兑换率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古代世界经济非常复杂,远远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简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