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古代是中国吗?

褚昕卓褚昕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字有点断章取义了,古人可是没有“中国”这个概念的。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认为“天下”就是“中国”,把其他国家都叫做“夷狄”——即使这些国度文明程度很高(比如巴蜀秦鲁),文化非常相近甚至使用同样的文字。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是指代中原周边地区的民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了“华夏之土”的概念——“华”指的是中原地区,而“夏”则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古老文明。为了显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光荣史绩,他把自己封地称为“雍州”,把原秦国故地改名为“内史”,就是为了与东方六国所区别。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的正统地位。虽然汉高祖刘邦是泗水亭长,但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采用了《周礼》中的制度——天子直领十二州,每州设一牧,号称“十二州牧”。这十二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宁州和陇右。其中冀州属于中原地带,其他十一州基本上是以地理为单位进行划分(凉州和幽州的边界偶尔有所变化)。

这样,除了中原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国家都被划归到某个州里。这就是“汉地十八省”的说法来源。不过,这时的“省”跟今天的省份可不一样,既没有固定边界,也没有明确划分,只是一个地理单位罢了。 但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势力变大,地方割据势力也很强大。汉灵帝在位时,中央政府财政紧张,就效仿西周制,把诸侯国的土地和户口都加以限制,以削弱地方的实力,这实际上是为分封制埋下伏笔。

曹魏代汉之后,开始大量分封王侯,同时承袭汉制建立了司徒、司空等三公九卿的职位,作为朝廷重要官职的配套,出现了“尚书台”这一核心行政机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门阀世家的政治优势,皇帝往往不能完全掌握这些中枢重臣(尤其是南方政权),导致尚书台的权力继续扩大,变成了“台阁”,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

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天子直领地概念逐渐模糊,中原地区的冀州也慢慢成了中心所在。于是,“中国的中心在于冀州”这样的说法就出现了。当然,说也说了,可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地理中心呢?那就难说了。 在隋朝以前,中原政权对东北地区控制力非常弱,只有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些羁縻府州县而已。直到隋唐时期,才在营州设都督府,在奚部落设立松漠府,对于东北的管控能力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所以,隋唐时的中国人,是很难把东北当成自己家园的一部分的。

宋朝建立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打了几十年的仗,却因为兵力不足,只能委曲求全,用岁币换取和平。宋太宗时,因为军力强盛,试图收复幽云,结果却损兵折将,大败而回。此后宋朝面对辽国,基本处于守势。

金灭辽后,中原政权对东北的控制更弱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时,为了征伐北宋,故意把国号改为“奉吉纳”,翻译成汉语就是“后金”的意思;建国之初,他特意把国都从会宁迁到了北京,就是为了靠近辽国旧地和蒙古草原游牧民的活动区域以便于控制。后来女真贵族建州卫所后,更是把国都设在了现在辽宁抚顺,直接管起了汉地人的“家务事”。 就这样,在金朝的统治下,“东夷”这个称呼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指代边境外族的地方变成了中原政府的官方称谓。

元明以后,“夷洲”变成了“台湾”的别称,用来指代流放在东北的罪犯和政治犯们居住的岛屿。一直到清代中叶,“台湾府”作为行省存在了约150年,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历史才得以完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