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烟斗最早是哪个朝代?
关于铜烟嘴的起源,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明代。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说道:“今人吸烟,用铜斗,其形制或如蒜头,或如鼻烟具,皆非古之制也;……按古无烟具,至明始有吸筒,盖取象于笔管而变通之。”可见最早的铜烟斗起源于明朝。
但明代的“斗”与如今的烟斗形状差别很大,其形状多如蒜头又似鼻烟壶,部分还有过滤嘴。这种“怪诞”的烟斗其实有着重要的用途——防毒。 众所周知,烟草最初传入中国时,是没有经过提香的,因此带有极强的毒性。为了健康考虑,人们在吸食时往往将烟叶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挤干水分,晾干后制作成卷烟。但这样处理过后的烟叶依然含有一定的毒素,为了避免吸入肺部,人们把卷成的烟支插进细长的竹管里抽吸,利用竹管的狭小而尽可能多地让烟雾在水汽的作用下进入鼻腔(即所谓的“嗅烟气”),从而起到防范烟毒的作用。
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四川会理县光绪丙子年(1906年)修编的县志中就有记载:“土俗好烟草,男妇无分老幼,皆有嗜焉。且善种植,法亦精巧,采摘煎焙,与洋烟无异。然制法不同,取叶盛入瓷瓶中,入酒曲发酵,置阴凉处,数日后,酒曲上便生成一层白膜,名曰‘烟膏’,点而不燃,嗅之一缕清香。然后用纸卷成灯芯粗的细棒,蘸了烟膏,插入细孔钢针,捻得紧密,做成烟枪,名曰‘火桶’,以供燃吸。”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纂的《万县志稿》中也提到当地男子“嗜烟者多,有烟袋、水烟筒、香烟、雪茄烟多种。”而烟袋之中又以铜烟斗最为常见。 除了防毒之外,古代的铜烟斗还有其他用处。例如作为饮酒时的辅助工具。古人有“斗酒”之说,刘禹锡的《醉赠张处士》中就有“一曲红绡不知数,举杯为月吞珠露”的句子。这里的斗自然是酒杯的意思,不过用铜烟斗饮酒似乎不太靠谱,想象一下几个人围着一圈,每个手里都握着个铜烟斗,上面还插着一根长长的过滤嘴,感觉还是不太协调。比较靠谱的器具应该是如今常见的玻璃水杯,只是那时可能不会有塑料吸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