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宝石有哪些?
在讨论古代的宝石之前,先讨论一下“古”这个字。“古”字从十从口。十表示数目,口表示人口。古时一夫一妇一儿一女称之为“一旬”,五旬曰“半辈”,十旬曰“满辈”,百旬曰“终龄”。所以古人用“古”来表示“时间久远”的意思。《诗经·大周颂·清庙》“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汉书·元后传》“古天子祀上帝,诸侯祭其境内名山”;李白《襄阳歌》“古洞对雪烧白烛,野桥隔岸吹青芦”。这些“古”字的意思都是表示“时间之久”。 引申到对于物质的评价上,就是“年代久远”意思的赞美之词了。比如《礼记·檀弓下》“君举必书,宣其功也;臣死之事,不可忘也……如是则臣事毕矣。凡死者,服丧三年;丧尽而复衣。礼也。”“古”就被用来修饰那些年代久远的器物了,如汉代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等。 因为时间的漫长和地域的广阔,中国确实产生过种类繁多、质地优良的古代宝石。但是人们普遍认识到的古代宝石主要还是以现在能见到的文物为主。因为时间久远,很多文物的原貌已经难以保存,而当代的科技条件和当时又有天渊之别,所以再珍贵的原材料也会在岁月中褪色。
除了能见到实物以外,我们还能从文献资料里寻找古人关于宝石的记载。其中以《周礼》为代表的儒家经典里的文字是最为可靠的来源。其他如秦汉以来的诸子百家著作以及唐宋以来的笔记杂说也都保留了大量的有关古代宝石的资料。如果结合这些文献资料和现存文物相印证的话,我们对古代宝石的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客观。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关于宝石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晚期卜辞(约公元前1200年)。在甲骨文的记载里,有王征人方、王征犬方、王征东夷方国和南土的战争,还有征询龟甲占卜的结果,也有商人外出经商的过程及归来时向祖先报平安的记录,还出现了“玉”、“石”二字。 “玉”字在甲骨文中像一粒排列整齐的粟米,金文中像一块磨圆的玉石,小篆则变成了一个形体优美的“玉”字。 “石”字形体变化不大,一直延续至今。
除“玉”与“石”外,还有“贝”、“珠”、“采”等字,也都指代不同的宝石。 到了西周后期,玉器上的雕刻纹饰已经相当繁复,而且流行在玉器边缘处刻圈内填线的工艺,这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对应原件。所以这时期所谓的“玉器”很可能都是仿生玉器。也就是说,这件玉器可能是模仿某个自然物的外形制作而成的。至于本身是否是天然形成的宝石,就很难说了。
西周末期,金银器等金属矿物材料的饰品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文化交融,社会动荡不安,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停滞。此时出现的“和氏壁”的故事,就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水平已经到了高超的境地,同时也能反映这一时期人们对玉器的崇拜依然很浓烈。
随着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汉代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为奢侈品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这时期的珠宝首饰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汉代的玛瑙、琥珀、绿松石等加工品已经出口到了欧洲,可见质量之优良。
两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大量的中亚和印度产的宝石。这些宝石多色泽艳丽,质地上佳,为中国的艺术品增添了瑰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