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末民初用什么钱?

商书达商书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谈白银。 中国古代社会,货币制度极其不统一(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和铸币权掌握在谁手里,随当朝天子的心情而变化),基本上是一个“信用”为框架的货币体系(宋元明三朝尤其明显)。也就是说,国家信用背书,大家相信朝廷发行的纸币能兑换等价白银,因此官方货币发行量是可以超发的——当然,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贬值,但当时各国都这么做也没见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清朝中期之前虽然银贵钱贱,但由于贸易顺差和沿海关税盈余一直存在(主要是以货易货的形式输送到京师的茶叶和糖类为主,用白银购买皮张、矿物等),总体上是能够维持一个稳定的汇率。 然而到了晚清,情况就变了。

首先是一系列割地赔款使得海关税收锐减甚至变为负值;其次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大量洋货涌入,挤压着本土产业;再次则是甲午战败,日本从辽东半岛和台湾岛掠夺了大量银矿,加速了本国经济发展和货币流通。而清廷内部,面对外忧内患也急需一场财政改革,遂有了“洋务运动”——也就是在这时期,京师和各省开始大量铸造银元(方孔圆钱的改良版,形状类似今日美国的硬币),代替了原来的“制钱”—即铜币—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这种币种适应外贸需要,可以充当国际结算/信用基础工具,加上前期银本位制度尚未崩溃,还比较坚挺(到民国就更不行了),所以这种银元/银币制度延续了大半世纪,一直到国民政府放弃金本位才废除。

接着谈铜钱。 清初继承了明代的废铁废锡制钱做法,以铜为主要原料熔炼成品,质地优良数量可观。但是由于清代经济结构与明朝迥异,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迅猛,所以民间流通的金钱(白银)需求大增,铜的供应量相对不足,因此乾隆年间就开始推行钱票和银票,并允许商业汇兑和进出口贸易采用美元/英镑计价——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外国货币体系的承认。到了咸丰朝,由于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曾先后两次发行钞票(其实就是钱票),结果滥发钞票导致信誉扫地,银价暴涨,钱钞贬值,成为引发同治光绪年间洋务运动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