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在哪里挖翡翠?
1,首先说产地,缅甸翡翠产地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帕敢矿区,还有一个就是抹谷矿区; 两个矿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帕敢矿区以产老坑玻璃种及冰种为主,而抹谷则以产出豆种、糯种为主。当然,现在这两个地方的翡翠矿山都被开采殆尽,大部分已经关闭。 后来开发的翡翠矿山主要集中在缅北地区,因为那里地质结构与缅西相比更复杂一些,所以出产的翡翠质量也更好,但数量并不多。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新料”大多来自这个区域。
2,然后来说为什么缅甸能开采如此之多的翡翠。其实主要是跟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的。在缅北地区有一个著名的克伦族部落,他们世代都以采矿为生,并有自己传承的矿工队伍。这些队伍一般由几十人组成,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在矿井里,采出的翡翠统一卖给当地的玉石作坊,之后再转手卖给我们国内的玉商。由于有稳定的供货方和较低的交易成本,我国玉器商家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到上好的缅甸翡翠,并加工成各种成品售卖。
3,最后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缅甸作为一个政局始终处于动荡时期的国家,自然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的。不过目前对我国的玉器商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其实不是来源于政治动荡,而是来自于盗矿抢矿的武装势力。因为这些武装组织大多是受当地矿产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他们的目的主要是抢劫矿区的运输工具以及掠夺钱财。我们的玉器商人一般会雇请当地向导或者军人保护,才能放心的前往买卖。
缅甸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家,与中国、泰国、老挝、孟加拉国和印度接壤。在古代缅甸称为勐卯,简称勐,后改为缅,是世界一个重要产玉国家,所产之玉称为缅甸玉,亦称缅甸翡翠。通常所说的翡翠,就是指缅甸玉。
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玉石之邦,玉石文化源远流长,但缅甸翡翠的开采历史则不是特别的长,最早可追溯到1784年,也仅有220多年的历史,而真正形成规模性的开采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缅甸翡翠矿床的勘探开发是在十分落后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的,加之人为的因素,对翡翠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及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翡翠资源,主要产自于两处,翡翠玉石界习惯的称为老场和新场,老场也称为老矿,新场也称为新矿。
老场位于缅甸北境克钦邦阿拉干山脉南支脉中,该区南起帕冈(帕敢),北至贵概(滚龙),长100多公里,宽3至20公里的地段内。这里有一条规模巨大的暗河,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地势险峻,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只有常住采玉人2—3万),交通与通讯极为不便,历来被军阀势力所控制。这一带矿场分布极为错综复杂,矿脉大小不一,大脉长达1公里,宽3—40米;小脉仅数米,甚至更短。老矿场经百余年的开采,资源面临枯竭。
新场由于原缅甸政府为了寻找新的翡翠矿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帕甘矿区西侧40公里外的南渡河边,由政府投资勘探和开采,该区翡翠矿床主要分布在南渡河及各支流沿岸,矿场规模不大,与老矿场相比较,河床较浅,开采条件较好,交通比老矿场方便,可以行车,资源蕴藏量也不太丰富,与老矿场相去甚远。新场产的翡翠质量也不如老矿场产质地好,并且多数与老矿场翡翠混淆,实难分辨,只有少数的优质翡翠可单独命名,例如:黑乌砂、蓝乌砂、新场红皮绿、新场黄皮绿等。所以,新场产的翡翠,现在很少有单独命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