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肉粗就是豆种吗?
不是的! 豆种是翡翠的一种品种,是由内到外由硬玉晶体交织而成,折射率1.65-1.67(点测),密度3.30g/cm3,色度饱和度高,色彩明亮,很似老豆腐的样子,因而得名;在天然翡翠中,豆种的构成比例可达80%以上,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翡翠。 但“肉质粗糙”可不是豆种的专属形容词,像一些水头较好的糯种、冰种甚至玻璃种翡翠,如果观察到其底子里有絮状物或颗粒感,同样可以形容为“肉质粗糙”,比如下图这样的。 不过这样“粗糙”的底子,通常并不会影响其整体的美观性。但倘若底涩不融,就会感觉色彩暗淡,显得比较干巴,没有灵气,价格自然也上不去。 而“豆种”则是一个针对性极强的评价词语。
首先,它所描述的对象必须是翡翠,由于其它矿物含量的差异,其光泽和颜色的表现都会不同;其次,它所指代的质地形态,是含有硬玉晶体的粒状结构——这种结构如同老豆腐一般的细腻程度,也是只有翡翠才有。 用“豆种”来评价一种宝石,是相当专业的词汇了。
不是。肉粗的翡翠要么是结晶颗粒粗大,呈肉眼可看见的结晶颗粒团状结构,要么就是结晶粗大,呈半透明至微透明结构的微粒结构(比如冰糕地)。而豆种翡翠的结构特点是,颗粒极为细小,不显颗粒,呈均一状半透明至微透明的结构,它的质地细腻得有点像玻璃。只是由于翡翠的结晶颗粒极度不均匀的缘故,才使得在质地细腻的空间中存在无数白色棉絮状的团块状结构,从而造成外观上给人以一种模糊的感觉。
通俗地讲,豆种就像一块豆腐,整体看起来很细腻,只有切开或者细看时才能看见内部的分散的团块。而结晶粗大,肉眼可见结晶颗粒结构的翡翠,其实在结晶颗粒极细的地方也是十分细腻的,只是有粗大的结晶颗粒显露在外,所以显得粗。
可以这样认为:所有肉眼可见晶体颗粒的翡翠都是粗翡翠,其基本特征是肉粗、水头足(透明度高)呈半透明至微透明,这种翡翠的种份为老种或冰种,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增值价值。
肉粗的翡翠有三个品种:第一是结晶粗大(颗粒间结合紧密),肉眼可见晶面且成团状分布;第二是结晶粗大(结合松散),肉眼可见结晶颗粒且成团状分布,这种翡翠由于结晶颗粒间的空隙较大,因而透光性差,呈现为微透明,其种份为微透明种或水雾种;第三是结晶粒度均匀的中粗粒状结构即中粗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