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翎管有多重?
说到这个,得先知道什么是翠翎管。 其实它就是由鸟的羽毛做成的装饰品,因为颜色鲜亮,材质特殊(当然现在科技可以合成),所以深受古人喜爱。 把它挂在脖子上的原因也是有说法的,据传清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十分喜欢这种饰物,一天她披散着头发,在园子里散步,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支,慈禧太后见到后问她这是什么,她说是一支鸡毛帚儿,于是慈嬉说:“这怎么插到耳洞里呢!”说完命人取出,用红绒绳子穿上,作为赏赐给她的纪念品。
从此后宫嫔妃们纷纷效尤,在发鬓周围插上翠羽做点缀。后来这种风气传到民间,不过民间女子没有资格使用真正的翠羽,都是仿制的“假翠翎”或“塑料翠翎”。 那么这么一个小玩意到底多大重量呢? 一般来说,最大的也不过10多克,最小的只有2-3克。由于原材料价格高昂,现代多用仿制的材料,所以价值比古代要低很多。 至于题主说的那个“半两”可能说的是“半两银”,那可是唐朝的一枚银币了,当时一个普通官吏的月薪大约是40文钱(开元通宝),而一枚半两银的价格相当于他近一年的工资呢!
清朝时候规定:皇子贝勒和文官一二品者,用纯蓝翡翠翎管或纯金镶翠翎管;文官三、四品和一二品封典者,用红、紫、白、绿等色翡翠翎管或掐丝金、镀金镶翠翎管;文官五、六品和三至九品封典者,用各色翠嵌镀金星点翎管等等。
翠质好坏,管子粗细、颜色深浅、金质优劣、做工精细程度等差别很大,一般说来,蓝、紫、红、绿、白五色俱全的翠色叫“全紫翠”,颜色好,质地好的翠,透明度高的翠,价值也高,清朝时候,价值可比黄金还贵重。
清代翡翠翎管以翠色、金色和质地为主要价值标准,清代晚期翡翠翎管的制作更加普及,价格也相对便宜,一般三、四品官员都可以佩戴翡翠翎管,制作也由精工粗制,一些小商贩也制造一些“次品”,甚至用玻璃冒充。
清代翡翠翎管多数只在库房或家藏中保存下来,流传到今天的已经很少,一些大博物馆如北京、台湾、南京及香港均有收藏,不少收藏家手中也有“传世品”或“出土品”,价格也有几十倍到几百倍不等,清代翡翠翎管已成为收藏界珍贵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