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嫩老怎么判断?
这是个很高级的问题,也涉及很专业的知识点。 先引用一个定义: 在中国商业界,“老”与“新”通常被定义为“有岁月痕迹的”和“没有岁月痕迹的”;类似的,在翡翠行业里,“老”与“新”常常代表“种老的”和“种嫩的”。 上面两个图都是冰种,不过第一个是的老冰,第二个是新冰。为什么老冰卖那么贵呢?因为它的种很老(糯冰),质地也很细腻,水头也不错(接近满绿),颜色也很纯正鲜艳。而新冰就没有这些优点了,所以价格相差很大。
当然,用专业词汇来定义老和新其实更难: 老:指一种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的表面磨损效果。常用于形容翡翠(玉石)的质感。 新:指一种物品因未受到外界影响而保持其原有状态。多用于表示翡翠(玉石)的光泽、透明度等。 但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老”字代替“种老”,如说一件手镯是老坑的,实际上是指这个手镯的种非常老;也经常使用“新”字代指“种嫩”,如说一块料子切出了很多新坑玻璃种,实际上指的是这块料子的种很嫩。我们平常买翡时听到商家说“这件是老坑的!”或者看到网上评价说“这玉是真靓啊,老坑的!”“这是新坑的,值不了多少钱....”,其实就是指这块翡翠是老坑种或新坑种的意思。
相信不少初接触翡翠的朋友常常听老手讲翡翠“嫩”和“老”这两个字。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翡翠的老嫩,以及老嫩到底怎么划分。其实翡翠的“嫩”、“老”是属于行话,嫩和老在翡翠行里其实是对翡翠透明度的划分的两种极端说法。
在玉石原料未加工之前,一般多用于对翡翠原料质地的判断;一般用老和嫩来判断一块翡翠的商业价值,质地越老,价值就越高,若是非常嫩的翡翠,一般都无商业价值。翡翠原料加工之后,我们对翡翠成品通常多用“透明度”、“水头”、“起胶”等来形容玉件的质地,而少用老嫩一词来描述。一般说来,翡翠行里所谓“嫩”的基本意义是,透明度差,结构粗,肉眼能直接观察到绿色呈纤维状分布,触之有粗糙感。
所谓“老”的基本意义是透明度高,结构致密,绿色和底子完美融合,触之光滑。根据“嫩”、“老”的基本意义,再结合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可以将“嫩”和“老”分为两种情况:
翡翠山石料
指无色(也称之为水白底)、白色、灰白色的硬玉矿物组成的翡翠,无色基底料是最能反映翡翠本身老嫩程度的料子,因为绿色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会遮掩翡翠矿物晶体粗大的缺陷。也正因无色的翡翠最能反映出翡翠本身的老嫩程度,所以在同等老嫩程度、水头和种的情况下,色料比“水”料要便宜。山石料有皮壳的称之为山皮籽,无皮壳的称为山石料,山皮籽在山石料中的质量要略好一些。
翡翠山石料
带有绿等颜色的翡翠,这些带颜色的翡翠,颜色与底子融合的越好,老程度越高,底子越透明,“老”的程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