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叫翠?
因为历史原因,我国古代对玉的定义远比现在宽泛,除了软玉、硬玉外,许多有颜色的岩石都称为玉。比如陕西的蓝田玉,江苏的太湖玉,河南的大宇玉等,这些名称到现在还在使用。 至于翠,则是专门指代翡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这跟云南的玉石开采史有关。
在明朝嘉靖年间,缅甸的莽应龙入侵西藏,之后又入侵云南。《明世宗实录》中记载,“……贼遂杀败官军,逐攻曲靖。曲靖至云南一百余里……” 这里所谓的“贼”就是缅甸的莽应龙侵略者,他们所带的武器除了刀枪之外,还有不少“玉儿”(当时对于玉石的称呼)。后来,这些“玉儿”被用于装饰王宫及庙宇中的神像。
当时进献的“玉儿”还有很多被用来制作成赏赐品和文武百官的冠顶饰物。《明世宗实录》中又说,“凡赏赐之物俱用玉石雕琢而成……” 这种来自异国他乡的“玉儿”,颜色鲜艳,质地细腻,光泽度好,非常漂亮。而且数量很多,因此深受明代皇室的喜爱。
不过,缅甸的“玉儿”虽然是贡品,但毕竟不是普通玉石,价格也非常昂贵,因此民间很少有采用这种“玉儿”制作成首饰的。这样,原本在民间广受欢迎的绿色玉石,由于质地的严格限制,市场份额开始被其他玉石品种所夺去。
到了晚清时期,受到战乱的冲击,国内绿玉矿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枯竭,使得本就不多的绿玉更加弥足珍贵。然而就在此时,一种色彩更艳丽,品质更优秀的绿色玉石出现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这块土地就是现在的缅甸北部与泰国交界处。1871年,英国侵略者占领了蒲甘城(Pagan),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绿宝石。此后,这些绿宝石被收集起来,运送到曼谷加工成各种首饰。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这种原本产于亚洲西南部的玉石,开始走向世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在世界各地见到它的身影。
翠,是翡翠的俗称,它与中国传统的“翠玉”—— 绿松石 、南阳玉有本质的区别。翠玉在明清以前就已盛行,而翡翠的使用则稍晚一些,直至清中期以后才逐渐取代了翠玉在中国玉文化中的统治地位。
翠字在《说文》注释为“生羽之稚鸟也”,从隹从羽,三声,与雉类小鸟有关。这同“翡”字的本意一样,本也指翠鸟,后来才有红色、蓝色的鸟羽之义。其实,红蓝宝石、蓝宝石等宝石名称的来源也同鸟羽的颜色有关。从某种意义 上讲,人们赋予宝石以动物的美丽翎羽之色,既是对宝石色彩的诠释,也是对宝石的期待和赞许。
翡翠中出现翠鸟的羽毛颜色是理所当然的,但人们对美丽的翠鸟特别偏爱,将翠鸟的美丽色彩与珍贵的玉石结合,构成了玉文化中特殊的翡翠文化,其根本原因还是与翠鸟的美丽色彩以及文化内涵有关。实际上,人们对翠玉的喜爱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诗经•国风•卫风•有狐》中有“ 彼狐有皮,彼女有衣”、“ 彼狐有履行,彼女有夫”等诗句,这里狐狸的皮毛与当时美女的衣裳相提并论,并且狐皮上的毛色之美,足以媲美当时女性所钟爱的翠鸟之羽。因此“行”字可能是指翠鸟的羽毛,即翠鸟之履。
我国早在周代就有制作翠羽工艺的记载,郑玄为《周礼司弓矢》“疏”注曰: “善为组甲、豹皮、朱羽、凫脂之矰缴也。”其中“组甲、豹皮”是制作弓箭用的珍贵装饰材料,“朱羽”、“凫脂”是对羽箭的装饰,即在羽箭上加上红色羽毛和水鸟油脂,以增加其美观性和润滑性。春秋时期盛行的“文身”之俗,有的是用黑硫磺、熊油等画成的文身图案,有的是在纹饰上用毛羽增色以示庄重,更有以翠羽、朱砂甚至彩金装饰成的图案。后来在制作冕冠时,人们喜欢用五彩雀羽为饰,这种饰物称为“华虫”,成为冕冠上的“十二章 之一”。而“青衣、朱领”的白鹅也成为冕服中规定的“玄衣”图案。可见,用色彩艳丽的翠鸟之羽装饰华服,其时代是非常久远的。
翠鸟色彩之美丽,使人们赋予它特殊的情感。这种将翠鸟作为美好象征的思想,从周代就形成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仍然存在。《汉书卷十九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七》中有“翟者,赤文鸟,神鸟也,所以备羽饰之数,明示有文备” 的记载。翟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兽中的“玄鸟”,属火,五行中配朱色。《尚书》和《山海经》中的“丹朱”、“丹穴”、“朱鸟”都属于象征天帝的赤文鸟,后来被称为“凤凰”,可见天神之鸟和“文备”礼仪的直接关联是由翠鸟等神鸟决定的。《说文》云“羽之苍白色者凤”。《尔雅释鸟》曰: “鸑鷟,翟雉,知四时节,别阴阳气。”晋郭璞《山海经·南山经》注称“五彩备”、“文成五彩,足高七尺”,因此“凤”与“凤”是“一字一” 的。《尔雅·释鸟》中说,“皇”即“凤”。
综上可知,翠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人们赋予它美好的象征,喜欢用翠鸟的羽毛来装饰物品,而且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