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常见处理有哪些?
一、染色处理 染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颜色的饱和度,一般多用于淡底色或者无色底的翡翠。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颜色需求将原石或半成品放入相应的溶液中浸染即可;而为了增加牢固度,往往需要浸泡树脂加以加固。 常见的染色剂有:苯胺染料(黑色)、茜素染料(红色)、靛蓝染料(蓝色)和活性染料(绿色)等。
二、镀膜处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翡翠表面粗糙且通透性较差,直接进行抛光会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表面效果。人们发明了在翡翠表层镀上一层薄膜的方法来优化其外观。这层薄膜可以是金属膜也可以是化合物膜,具体要根据所需的效果而定。 镀上这层薄膜后,再经过打磨、抛光,就得到了质地细腻、颜色鲜艳、光泽明亮的成品。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层薄膜并不是附着在翡翠表面的死膜,而是在碰撞时能产生位移的弹性膜。所以在购买时,只要仔细查看,还是能够发现其中问题的。例如,有的假翡翠由于使用劣质胶水,用打火机烤一下或用水泡一会儿就会脱落,这种情况也就暴露了假的本质。
三、填充处理 如果肉眼观察,发现翡翠的某处存在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则很有可能进行了填充处理。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填充物包括颜料和乳胶这两种。 对于色块较小而又要求不明显的,可以用微量的染色剂进行点染,然后再用清水洗去多余的染色剂;而对于面积较大的情况,则需要把染色剂溶解在化学液剂中,涂在翡翠上面,再用酒精脱色,这样就能达到比较自然的效果。而填充乳白胶则主要用于补石增重,通常把研磨得很细的滑石粉或云母粉调成浆状,灌入原来玉器的缝隙中,晾干后再进行打磨抛光。
从本质上来讲,对翡翠进行人工处理,都是优化,都使得翡翠的外观有某种程度的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不同,人们根据翡翠改善后是否能长期的保持,也就是处理后的翡翠的耐久度问题,将对翡翠的处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优化处理,处理后的翡翠能长期保持,其原有的外观没有变化,另一类是侵染处理,处理后的翡翠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外观,时间一长,其颜色会改变或消失,质(裂隙)会扩大,透明度变差。
优化处理
优化处理是对翡翠进行常规的处理,如机械的碾磨拋光等去杂,使得翡翠原有的优点得以呈现。一些具有玻璃光泽的翡翠吊坠、戒面等饰品就是这种处理方式。这类处理后的翡翠无需特别放置和保养。
侵染处理
侵染处理(又称充蜡、注胶处理),是将翡翠放在沸点低于200℃的透明有机高分子材料(一般是丙酮、甲苯等)中处理,使裂隙或不完全的矿物晶格间的空隙被有机高分子材料充填。这类处理后的翡翠可作首饰佩戴、把玩,但要注意保护裂隙不进脏、不受力(如摔碰),且最好不要在高温条件下佩带(如在高温的室内或夏日出外)。
染色处理
染色处理,简称染色翡翠,一般是对低档的白色翡翠原料(水沫子、水石、加拿大玉、青海玉等)染色而成,主要染色品种是“红翡翠”和“绿翡翠”。染色翡翠在放大镜下观察,有平行于翡翠矿物颗粒接触面网状、脉状分布的颜色。
镶嵌处理
镶嵌处理,简称翡翠镶嵌,是用其它低档的玉石作主石的底,将切割成有豁口的戒面镶嵌在底石上,再在上面涂上薄薄的透明胶质,使人凭肉眼或其它常规方法很难分辨真伪。鉴定时可根据玉石的特征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