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黑点正常吗?
“有黑点,不正常!” 说这句话的人,绝对是你身边的行家。但老蒋可以明确告诉你,有黑点的翡翠,绝对是正常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翡翠在生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瑕疵。黑色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颜色,它主要形成的原因有: 在成岩作用期间,混入的煤烟尘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黑色氧化物; 在成矿后,火山喷发侵入到翡翠内部,其中的铁锰等物质氧化形成黑色氧化物; 最常见的是,由于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渗透到翡翠裂隙中,日久天长形成斑点状的黑色矿物。 以上三种成因形成的黑色,都是原生色,也就是在玉石形成初期就存在于玉料内部的色素。它们往往是点状、丝带状或者云雾状分布,整体看起来,像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彩画一样。这种黑色只要不是太夸张,都不会影响玉器的美观和价格。
但是有一种黑色的成因比较特殊,就是在玉器加工或存放的过程中,由于油污或者灰尘附着在表面,时间久后形成了黑色的氧化物,这种黑色称为次生色。虽然也是黑色,但由于是后天形成,而且与原生色的成因完全不同,所以一般都不碍美观,且清洗即可解决。 总之,有黑色不代表翡翠质量就差了。如果连这点缺陷都不能包容,那还真不如买块纯天然的宝石。
第一类:翡翠的原生色,由铁元素致色产生,主要是一些颗粒较粗的硬绿或者是暗绿的部位,在后期次生矿化过程中容易受到地质中碱性条件的浸蚀,发生分解而形成的暗黑色、墨绿色团块状的絮状物。这种黑点的外围通常有一个由褐色、暗红色组成晕圈,这也是与其它黑点相区别的典型标志。这种黑点,可以理解为是次生色和原生色共同造成的。这种黑点一般不透光,呈暗黑色且颜色很“脏”。因为由原生色分解形成,因此这种黑点通常在浓绿部位的内部。
第二种:在翡翠的“水地”或者“油地”部分,有黑色的矿物颗粒呈散点状或者条带状分布,这些往往是些其它的暗色矿物脉体次生的产物,如暗色绿泥质角闪石质的脉体,这是在翡翠形成中后期的成矿过程中产生的,它们通常分布于“水地”的中部或下部,可以理解为“水地”的一部分,但与整体的“水地”是有一定区别的,它的颜色偏黑,呈透光性,颜色纯。这种黑色矿物在一些“水头”很好的冰种、玻璃种翡翠中也能够很轻易地观察到,人们通常称它为“黑飘”。
第三类:翡翠在开采加工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磕碰和裂隙产生一些破坏性的缺损,这些缺损在后期成矿过程中,或者在一些外力的作用下,比如热处理浸油或者浸蜡的过程中,会产生“毛渣”和“黑点”,它们分布于裂隙、颗粒和解理缝隙中,阻断了光线的传播并吸收了大量的光线,这种黑点的颜色深,不透光,与周围的翡翠有着明显的界限,往往沿着裂隙等方向延长。
第四类:“乌砂皮”或者“黑砂皮”皮壳中的暗黑或者黑色的细粒砂状物,“毛渣”或“黑点”也可以在“红砂皮”或者“黄砂皮”中发现,但相对来讲在数量上,颜色上要少一些,浅一些。
第五类就是人工杂色:比如,人工染色,涂料充填等等形成的黑点。 这种黑点形状不甚规则,颜色杂乱,常沿裂隙等进行充填,具有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