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有几种种分?

叶凯男叶凯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种”是评价翡翠品质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与颜色一起被列为两个主要评定因素。 种,可以理解为翡翠的结构和致密度。结构是指组成矿物的晶体之间排列方式;致密度则指构成物质的矿物晶粒的排列紧密程度,亦称显微结构。 一个好的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质地细腻、透明(或半透明)、结构和纹理清晰。 种的好坏对价值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种好(即结构紧密,透明度好)即使色不好,也是上等的翡翠,如白底青、干青种等;反之若种差(结构松散,通透性差),即使色好,也只可视为中下品,如花青、油青等。 影响翡翠“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质环境、形成过程、后期改造等。对于成品玉石,则主要有雕刻工艺影响“种”老嫩的程度。

1.地质环境——场区不同,产出翡翠的内部构造不一样 在我国,目前开采出来的天然翡翠主要有三种来源:缅甸翡翠岩脉、缅甸翡翠砾石层及新疆翡翠砂矿床。其中又以缅甸翡翠岩脉和缅甸翡翠砾石层产量最大。虽然同属于缅甸所产,但由于二者形成的地质环境不同,使得其中的翡翠在“种”上呈现不同的特色。

缅玉岩脉中的翡翠多产于变质作用强烈的地区,这里的翡翠结构比较致密,透光性较差,给人“种老”的感觉;而缅玉砾石层的翡翠多产于变质作用较弱的区域,里面的翡翠结构相对较疏松,透光较好,给人“种新”的感觉。当然,这种区别并非绝对,例如部分缅玉岩脉中也会含有部分“种新”的翡翠,而有些缅玉砾石层中也夹杂着些许“种老”的翡翠。另外,有些商家会在商品名称前加以标注,如“老缅”代表的是“种老”的缅玉,“新缅”代表的则是“种新”的缅玉。

2.形成过程——“原生”与“次生”之别 除了场地差异外,翡翠形成过程中的差别也会导致最后成品的“种”出现不同。一般说来,天然的翡翠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 “原生”翡翠是指那些在地质作用下,由岩石破裂而浸入凹地并堆积起来的翡翠。其结构一般都较为完整,肉眼看起来会比较光滑,具有“种老”的特点。 “次生”翡翠则是那些生长在岩石表面,被雨水侵蚀风化的翡翠。由于受雨水冲刷,其棱角相对较圆,且会带有一些瑕疵,因而“种”显得相对较“嫩”。 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原生还是次生,其实只与翡翠的形成有关,不决定其最终的“种”。因为后期的人为作用,也可以改变翡翠的“种”。比如热处理就是提高“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3.后天处理——热处理改善“种”的效果最佳 众所周知,天然翡翠存在一定的瑕疵。这些瑕疵有时会严重影响其美观,因此需要通过人工处理来改善。 目前,业界最常采用的手段有染色和镀膜,以及最新的激光处理。其中以热处理改善“种”的效果最为理想。 所谓热处理,其实就是将样品置于加热炉中,通过高温使其发生物理变化,从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种”的效果。目前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烧红、烤蓝、烤色等。其中,以烧红的应用最为广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