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真的可以养好吗?
关于“翡翠养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养”;然后才能判断这个“养”到底对不对路。 如果把这个“养”定义为:人们日常戴翡翠首饰,比如经常戴着去晒太阳、洗衣服、洗澡甚至做家务等,这些都属于“养”。那我觉得这样的“养”是没有问题的,也是有益的。因为人体油脂可以滋养玉器,平时多抹擦、佩戴,使其表面光泽更亮,内部更加通透,是有必要的。当然这种“养”不可能使一件原本品质一般的翡翠变得惊艳,它只能让一件原本底子不错的翡翠保持住或者提升一下颜值。
但如果把“养”定义成:用人体分泌的油脂、汗液去养护,让它变得更润、更透、更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人的皮肤会分泌油脂,这种油脂包含了多种营养成分,如果把这些营养都供给给翡翠,让其快速得到滋润,当然是好事。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翡翠的水分充足,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水头足,通透感强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因为当油脂通过摩擦从翡翠表面分离后,就会重新回到皮肤表面,再被皮肤吸收,如此反复循环。所以,如果把一件原本很干的翡翠,长期浸泡在含有油分的皮肤分泌物里,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滋润效果,这样的“养”肯定是正确的。 但如果你拿一块真正的羊脂玉(属于软玉,不是和田玉)这样去养,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这些油脂最终只会沉积在玉器表面,并不会真正进入玉石的分子结构,这样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它的细腻程度和润度。而且这些油脂一旦长时间附着在表面,很容易形成粘腻的感觉,影响美观。 所以,大家在日常保养玉器的时候千万注意,别误入歧途。
翡翠的“养色”这一说法,也并不是凭空说出来的。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养色”,是因为发现有部分A货翡翠,佩戴一段时间之后,颜色或底子有所好转(一般底子比较脏的冰种或糯化种更为明显)。其实,这样的“养色”在玉器中十分常见,翡翠、和田玉、石英猫眼等都会存在这种现象。
这里说的“养色”,并不是说翡翠的颜色会转变、有质变,而是指颜色的饱和度有所增加、更加通透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颜色通透了”、“颜色磨出来了”、“颜色磨透了”。
“颜色通透了”是什么意思?
举个类似的情况,比如一块暗红色的碧玺,刚开始给人的感觉颜色是紫红色的(主要受到干涉色的影响),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颜色慢慢偏向正红。类似的,有些杂色的A货翡翠,由于内部存在微裂隙或杂质,在裂隙或杂质周围的纤维双晶解理面会反射光,颜色发暗(即所谓的脏,一般为杂绿色或脏色),上身盘玩之后,微裂隙或杂质中的水和油脂等浸润或溶解了部分杂质(或微裂隙里的光线反射减少了),所以颜色就变干净透亮了。
“颜色磨出来了”、“颜色磨透了”是什么意思?
首先澄清一点,这里说的“磨”并非真的进行了打磨加工。举个例子,比如一块玻璃,玻璃内部有气泡或杂质,我们从玻璃的一侧可以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但是由于气泡或杂质的影响,导致看清另一侧的物体有些困难,把玻璃两侧的表面打光滑或者清洗干净,那么,透过玻璃看清另一侧的物体就变得清晰了。类似的,一些颜色和底子不太干净的A货翡翠,即使抛光的再好,仍然存在微裂隙或杂质等缺陷,导致光线在翡翠内部发生了多次反射散射等现象(也就是没有“走透”),从而颜色感觉发黑、发暗(即所谓的脏,一般为杂绿色或脏色)。上身后,由于人体的温度和汗液等慢慢渗进了微裂隙或杂质中,光线在翡翠内部的反射散射现象变少了,所以颜色就变得透亮了。
综上所述,存在“养色”现象的大多是底子颜色不太干净的A货翡翠,一些颜色通透干净的翡翠不存在“养色”的说法。B货翡翠、染色翡翠等在上身佩戴后颜色会逐渐变差(B货翡翠会变黄、染色翡翠颜色会变黑等)。因此,“养色”可以作为一种翡翠A货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