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翡翠绺裂原因?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试着回答一下。 先说结论: 地质活动中产生的应力作用是翡翠出现裂纹的主要原因; 其他可能的原因还有: 翡翠原生矿发育过程中,晶体间结合力不足而形成的纹带构造; 矿物晶体间的结合力难以维系晶体形状所致的塑性变形; 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晶格被扭曲而形成的次生裂纹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地质工作中识别裂隙的方法和原理,读者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我们野外识别断层、劈理等构造形迹时,一般要看两组以上裂隙(面)的组合关系,先确定其组合性质(平行、交叉、相交等等),再尝试性地赋予其名称(平行组,垂直组等等)。最后对比附近的地貌、岩石等地质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其形成时间顺序,建立构造模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事实:在地质学中,我们把一切能够观察到的人为造成的破碎现象都称之为“裂隙”(fissure)。所以它不仅仅是岩体的破裂面,也包含了风化壳的层理、人工凿刻造成的破碎面甚至岩盐矿层的破裂等等。这些不同的成因形成的裂隙具有相同的称呼。
为了便于表述,我将借用地球化学中的吸附容量概念来解释,即单位质量的物质所能吸附的其他物质的量;此处指的就是微观上矿物晶体表面可吸附其他物质分子或离子的能力。当两种矿物彼此接近并接触时,一种矿物晶体的表面完全可以被另一种完全覆盖,这时候它们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用吸附容量来解释。如果一种矿物晶体表面的化学势高于另一种矿物,前者就会夺取后者所含的阳离子或者阴离子,使得这种矿物失去阳离子或阴离子,从而发生脱水作用。这就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是一种自发的过程。但是这个时候这两种矿物并没有融合在一起,它们的边界分界明显,只是接触面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当我们把一块翡翠放进液体中的时候,它也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表面上的一层水会消失,然后液体渗透进入翡翠的内部,这个过程就叫做浸染。在浸染的过程中,如果液体是酸性的,那么首先受到侵蚀的是铬离子,因为铬离子是三价态且容易置换出来,于是表面颜色就会变浅变为无色(或是淡绿色)。接下来受到侵蚀的是铁离子,最后才是铝离子。因此表面颜色呈现由浅入深的变化。如果是碱性溶液就正好相反。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正!